关于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持续优化的调研报告

2023-09-28 17:46:5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线上集中考查。该专业基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展而来,目前形成了以“光电材料”和“金属材料”为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涂铭旌院士提出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四大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基本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经过调整、优化而形成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行业和5个方面的培养目标,提出了12方面共34项毕业要求,设计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联矩阵,规定了毕业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分别为170和70学分,整体而言,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符合学院实际,基本符合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培养方案。

2022年10月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线上集中考查过程中,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设计提出了建议,本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本次主题教育,我们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进行了调研和论证,结合本学期工作实际,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整改。

针对调研课题,学院成立了由教学分管副院长、教学办主任和系主任组成的调研小组,参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所兄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开展交流座谈4次,前往太平洋精锻重庆精工、重庆隆兆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交流2次,利用全国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华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等交流,利用重庆市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材料学院负责人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

二、发现问题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专家集中考查意见,梳理了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专业课对非技术性指标的支撑力度偏低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9门专业课,其中专业必修课7门,专业模块课12门(两个模块,每个模块6门)。在传统认知中,专业课就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对口”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中我们突出了专业课对专业技术性指标的支撑力度;在任课教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强调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专业课对非技术性指标的支撑,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集中考查中,专家建议应该注意专业课对非技术性指标的支撑。我们针对该问题在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都认为传统的、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时显得枯燥,特别是理论性、工程技术性强的内容,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在越来越强调全过程育人、全要素育人的当下,专业课对于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有所涉及。

(二)实验实训课程的项目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中除集中实践环节的实践课程有34学分,占总学分的20%,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实一体类课程,一种是单独的实验课程,应该讲,实验实训课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规划好实验实训课程对于工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确定了实践课程的名称,在经过与兄弟高校,包括知名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后发现,我们方案中这些课程名称的设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课程内容,即实验项目没有确定,导致任课老师承担该门课程后缺乏整体规划,项目设置随意性较强;不同实验课存在实验项目雷同的情况,导致学生重复同一实验,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初衷。

(三)认知见习的针对性不强

认知见习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课程安排,虽然不占用具体的课时,但开设的学期为大一的第2学期,对学生了解专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产业、就业方向和类型有重要的影响,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态度。目前永川区内的见习基地为红江机械有限公司和长城汽车有限公司,虽然都在区内,往来较为方便,但鉴于在这两家企业的见习模式,特别是长城汽车的见习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式进行,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见习效果不理想。受限于地方企业规模,承担认知见习的老师反映见习企业联系难、优质的见习企业更难;学生对于见习的获得感不强,没有达到通过见习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解决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小组成员利用全国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重庆市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走访企业以及线上交流等方式与兄弟院校企业进行了沟通交流,从中获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打开了思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针对“专业课对非技术性指标的支撑力度偏低”的问题,我们尝试对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多要素融入教学。以本学期开设的《材料性能学》、《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为试点,利用教研室活动,引导、组织任课教师团队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工程伦理、生态环境、“双碳”等热点话题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注意在授课期间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二)针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项目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兄弟高校,特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工业大学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参照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梳理了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训课程,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合理的,但是在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中发现,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实验项目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当具体的实验项目不固化,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容易出现授课的“不同版本”。因此,我们以本学期的《材料综合实验》为试点,通过指定课程负责教师,再由课程负责教师统筹其他课程任课教师,通过任课教师的相对固化来固化实验项目,当任课教师拟定具体实验项目后,由课程负责教师和系主任共同对该课程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审核把关。

(三)针对“认知见习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院针对专业特性,同时考虑组织学生的便利性、安全性以及见习成本。通过走访区内规上企业,结合访企拓岗工作,初步与太平洋精工(国内精密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达成见习、实习基地合作意向。对方全产品链制造环节的开放对于学生增长见识、了解工艺、熟悉产品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该企业在材料成型、热处理、表面工程、模具开发等众多领域与我院专业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对于接纳学生实习见习和就业以及开展科技合作都有良好的合作空间。

四、转化成效

通过学院有组织教学的强化,特别是有效利用教研室活动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素的丰富、实验项目的科学合理安排,学院教师的教学习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教学规范得到了加强,真正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通过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多要素的加入,一方面增加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给学生以“画面”感;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所学知识将来的应用领域,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巡课、听课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方式的接受度和反映是积极的。

通过固化实验实训项目,在本学期的课程开设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项目无规划造成的老师开课随意、不同教师都开设同一类型实验的情况,使学生真正实现了多学、多练、多见识的实践目的。

通过积极拓展专业针对性更强的见习基地,我们相信学生可以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会更喜欢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能更好的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施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秩序,结合学院教学实际,修订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师调停课实施细则》。

五、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常改常新的工作,在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学院将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根据专业发展、产业需求、科技发展以及生源质量等持续改进,为我校建设重庆工业大学贡献材料力量。

责任编辑:张梓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关于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