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兰日旭教授专访

2021-11-02 11:14:28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立德树人、潜心育人上精心耕耘、默默奉献、硕果累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党支部建设上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力求突破——他们就是经济学院各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带动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实的战斗堡垒,发挥政治优势,为经济学院教学、党建各项工作源源不断注入活力。“经世济民·经华”专栏,“经”意为经济学院,“华”取精华、光彩之意,而“经世济民”是经济学院全体师生作为经济学人的高尚情怀。栏目本学期将推送对经济学院七位党支部书记的专访,展现党支部书记优秀风采,谱写经院党建华美篇章。

★兰日旭教授简介

兰日旭,中共党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现代经济史专委会副主任、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融理论与近现代金融史、中外经济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4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等8项。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10多部学术专著。

兰日旭书记.jpg


★专访

2021年10月26日下午2点,经济学院糯米传媒中心采访组对兰日旭教授进行了专访。

问:您在立德树人、育人方面有什么做法和经验?

答:在立德树人和育人工作方面,我们支部于2017年组建了经济史教学团队和经济史科研团队,以《中外经济关系史》课程作为载体,从团队的角度来推进这两项工作。《中外经济关系史》是我校最早实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门课程。为了把课程思政做得更好,我们支部将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专门制定了“三大工程”,一个是引航工程,一个是润泽工程,一个是磐石工程,以此为载体,实现党建与主业相融合。

“立德树人”和“育人工程”是我们润泽工程的核心。在润泽工程中,我们制定了三个方法。第一,在《中外经济关系史》第一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近代提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炼出《中外经济关系史》的授课思路——在两个“大变局”条件下,重新探索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近代的沉沦和当代的崛起。在课程中,我界定了古代官方主导的经贸交往圈,作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秩序;近代以来,官方主导的经贸交往圈被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替代,所以中国存在一段时间的边缘化。但在边缘化的同时,中国进行了一场自我重塑,即重新回到世界经济秩序制定者的角色过程,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又提出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门课的内容全部放置于四个圆圈中:一个是古代中国构建的官方主导的经贸交往圈,一个是近代中国的边缘化,一个是重回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自我重塑的努力,一个是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通过这一思路,我们提出:曾经的辉煌为什么会逐步边缘化?中国又是怎样通过努力达到当前成果的?为什么我们又可以提出中国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这一框架,实际上达到了以问题为导向来解读《中外经济关系史》的核心问题,从而让每个学生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第二,在第二课堂方面,我们开展了“耕读学堂”,以支部为引领,充分利用北京这张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比如圆明园、颐和园、故宫博物院、钱币博物馆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同时,通过古代的辉煌去领会:为什么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有历史前提的。通过这个历史前提,把课程思政渗透到课程中,从而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正确历史观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来实现“立德树人”的做法。我们还开办经典读书会,针对每个学生思考的问题,为其提炼相应的书单,让他们在读书之后,参加读书会的分享,我们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要求他们去写相应的文章,并且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掌握做做学术的方法。同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与国内外的经济史学者深度对话,进一步形成全球化的视野,形成独立做学术的态度和方法。第三,我们支部提出,一个党员是一面红旗帜,要起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通过这三个途径,我们在立德树人、育人方面达到“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方式,把学生与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实时连接,达到育人目的和效果。

我坚持以人为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坚守本科教学一线,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本科教学中。通过深挖思政元素与创新融合式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思政和德育有效融合,让学生从被动上课、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转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勇于创新。通过运用校内第一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形成教学互动的课堂情景,加深师生情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问:您在党支部建设和党建工作方面有什么做法和经验?

答:在党建工作方面,我们支部的做法还是比较丰富的——我们支部在2019年就被评为教育部首批100个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建设项目。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归纳为四点:第一,把抓好党建主责主业、强化支部政治功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抓好支部班子建设与高校四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磐石工程”“润泽工程”“引航工程”等三大工程。以“三大工程”为目标,发挥支部书记的榜样效应,即要在引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跟党建的双融合、双促进当中,我们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来化解我们支部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第二,就是我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第一课堂的做法,让党建融入课堂讲授。第三,通过经典读书会,把育人落到实处;在科研上,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而且我们在中外经济关系史方向的研究,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一系列著作,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目标——从2016年起,每年出版一部“一带一路”倡议的年度报告,目前已出版四部,还有两部,一部已完成,一部正在编撰。在与其他支部共建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很多支撑点,一是与我校经济史研究生党支部共建,我与他们一起走访,比如工商银行的智慧银行、金融安全园等等,近三年内我们进行了十余次活动。这就是以“三大工程”为载体,以支部书记为领头人,以协同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引领的作用。我们真正的培养方式是“红色传承”,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通过“红色传承”来引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标杆作用。第四,我们形成了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的良性互动,二者实现完美结合,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大工程”,助力高效党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和社会服务。在整体性的工作上,我们还与校外的党支部共建,比如与中国钱币博物馆党委共建、与宕昌县理川镇蔡家村党支部共建,以及助力龙江等活动,有抓手,有引领,有成熟的、可推行的做法,从而达到党建与主业双融合。

兰日旭教授深度提炼课程思路,用专业的经济史理论素养润泽学生,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脚踏实地为态度,以“三大工程”为目标,以“红色传承”为引领,用丰富的活动方式团结领导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发挥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兢兢业业的兰日旭教授用带头人的力量,在党建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经济史学界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

责任编辑:祝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兰日旭教授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