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 · 讲座回顾 | 丁一林谈新时代的主题创作(一)

2021-11-21 18:29:37 丁一林

名师讲堂 · 讲座回顾 | 丁一林谈新时代的主题创作(一)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名师讲堂·第二讲——新时代的主题创作

1.jpg

/ 讲座回顾 /

2.jpg

主讲人/丁一林先生

内容摘要

丁一林先生指出:一直以来,他对各种绘画语言都有兴趣,也做过不少功课。而历史主题美术创作让他的研究得以展现。作为一个绘画品类,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曾经在我国绘画史上涌现出许多经典。在我国建国初期,老一代艺术家们就曾留下《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耳熟能详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经过改革开放,今天国家倡导振兴主题美术创作,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以“工程”的方式组织创作、收藏,就是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向前发展。

创作历史画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个提高与锻炼,可以从中加深对主题性绘画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促进对历史画创作问题更深层面的思考。

历史画创作,不仅要尊重史实讲好故事,还要依靠画家的想象与画面综合能力实现对主题的深化与再创造。创作此类绘画,画家需要付出更多精力,需要照顾的方面更多,面临大众、政府、业内专家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也更考验画家的智慧与能力。

3.jpg

学术主持/唐晖教授致辞

致辞

唐晖教授对丁一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并谈到:主题性绘画在17至18世纪,已在法国、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等被一些绘画大师推至重要高度。在我国新时代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丁一林教授的作品达到一个高度,正如《科学的春天》,作品不仅从整体构思、气度的把握,还是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表情的处理都透露出深厚的造型功底和高超的艺术修为。

内容回顾

《科学的春天》

1978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

关键词:资料、立意、光影结构、人物组织

4.jpg

《科学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240x500cm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2009

《科学的春天》是丁一林先生的第一幅历史画创作,完成于2009年。表现1978年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著名论断,彻底解开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政治枷锁,开启了改革开放科技兴国的新时代。郭沫若老先生以《科学的春天》为题做了大会结束的发言,将大会推向了高潮。

5.jpg

微信图片_20211121175920.jpg

创作《科学的春天》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无现成资料,二无经验。通过当年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来确定著名科学家的名单,又用两年时间逐步收集创作需要的资料,找到当年的形象,最重要的是找到生动的形象,边收集边构图。丁一林先生说他也从中受到教育,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下决心要为中国科学家、知识分子群体造像,并表现历史转折的重要一刻。

6.jpg

构图上,几经修改,逐渐确立了以人民大会堂外为背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与科学家们会后兴奋地走出大会堂的情景。

7.jpg

草稿勾多了,便出现了这个“涌动”的小构图,思路自此豁然开朗。“春潮涌动”这不就是这幅画的立意吗?!更重要的是在动与静之间,在似水的曲线结构中,找到了组织人物的钥匙。

8.jpg

有了这样的立意,人物组织就有了基础,明白了黑白灰如何处理。

主题绘画的创作特点,首先是不断将一个又一个新想法落实在构图当中,不下笔操作,就很难确定这一想法是否可行,只有勾出草图,才会激发出新想法,从而推动创作构思的深入。丁一林先生指出:创作的灵感来自不断实践。

利用台阶和两边的人物,形成金字塔结构,邓小平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建筑光影则组织成穹顶式的椭圆形。利用树影的想象,运用光斑效果将过于严整的门窗、金边装饰等隐含进去,创造一种活跃的气氛,从而也突出了巨大石柱带给观众的庄严效果。

大门投影的斜线配合邓小平挥向前方的手臂方向,加强向前的趋势。

9.jpg

中心部位黑白对比最强烈,将华罗庚和他的学生:陈景润,还有张广厚、杨乐等数学家放在邓小平周围,以体现邓小平重视基础科学的思想,当时他曾说过,我们国家如果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

10.jpg

11.jpg

12.jpg

林巧稚作为著名的女医生,将她放在中心群组里使之更加丰富。为避免孤立,在画面左右也加入了女科学家。

13.jpg

画面左侧,主要以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为主。

14.jpg

画面右侧,主要以领导身份的科学家以及水利、育种、生物等方面的科学家为主。

那个时代人们的服装很单调,蓝色,灰色,黑色。为打破单调,丁一林先生利用围巾、大衣、光影来丰富画面。

丁一林先生还说:画《科学的春天》让他完整体验了历史主题画的创作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为处理大场面、多人物的历史画积累了经验。

历史画不仅仅是真实事件的准确描述和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要对历史、故事、传说或事件等作出创造性解读。目前,历史画创作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解决,如何引导观众的视觉,让他们看懂、看进去,是中国历史画家们的责任。一幅历史画要有观赏性,要让每个细节都可以看进去,观众才会在作品面前流连忘返。

历史画主题的再创造,应该是艺术家发自内心对历史的中肯把握。

《荡寇先锋》

1933年吉鸿昌率兵出张家口抗日

关键词:多角度构思、情节的重要性

15.jpg

《荡寇先锋-1933年吉鸿昌率兵出张家口抗日》

185x300cm

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3年

16.jpg

该作是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吉鸿昌的名字家喻户晓。作为第一只抗日的中国军队,他抗命领兵出张家口抵抗日本侵略军,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遭到蒋介石的杀害,就义时年仅39岁。

17.jpg

18.jpg

为表现这个硬汉,前后设计了若干草稿。从突出人物形象的肖像创作,到加入寓意情节的象征性手法都尝试过,但始终不满意。于是试着将人物置于具体环境中,前面是密不透风的军队,远处背景是长城,吉鸿昌率领军队如铁壁铜墙般挡在象征祖国的长城前面,如果想进犯,先过我这一关。这正是一道抗日的铜墙铁壁。这个构思使他激动不已,但似乎还不够贴切。就在审稿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又冒出新的想法。他想到张家口的地标城楼,城楼上镌刻“大好河山”四个大字,颇有气势,将其入画环境就具体了。于是进一步联想:吉鸿昌带部队冲出城门,旁边是入城的苦难百姓,躲避战乱和迎头痛击,这一进一出之间,画面渐渐有了情节性和故事性。最后,这个构思得到专家的肯定。

从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构思阶段一定要思维开阔,多想、多画。形象思维要落实在纸上才能显现出来,如果只用嘴说,则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成不了画面。

《唐律疏议之官衙断案

关键词:情节的连贯性、色调

19.jpg

《唐律疏议之官衙断案》

180x360cm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

把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落实到形象上,创作出一张有深意的画,是这张历史画创作的难点。《唐律疏议》是全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法典,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

20.jpg

怎样通过一个生动的场面表现这部法典呢?经过咨询历史学家并且查阅大量文献后,预设了一个官衙断案的场景:主要通过人的动态和神情来表述官衙断案。

21.jpg

22.jpg

这是一幅情节性极强的画面。

23.jpg

24.jpg

唐朝距离今天太遥远了。环境、人物服饰、情节都需要下功夫研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正是因为咨询专家和查阅资料后,为了展现画面中的细节,将构图反转。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25.jpg

建筑作为画面环境背景是体现唐代的重要形象,国内唐代建筑与日本遗存下来的唐代建筑基本都是寺庙。唐代衙门只能靠推理想象了。丁一林先生通过查找资料,并专程到五台山附近的佛光寺、南禅寺实地考察,从中深切体会到唐代建筑粗犷、朴素、庄严、大气的内在品质。从而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构架。

不论是大唐建筑,还地面方砖,都隐含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含义。

26.jpg

人物服饰也经过考证。并且在传统中国画里寻找形象资料。包括屏风、桌椅等。

色调也经过仔细斟酌。画面大体为黑白红,为使前面几个官吏的蓝、绿服色不显突出,在屏风,书童等几处均加入了稍冷的颜色,与之相呼应。









责任编辑:林佳渝 陈瑜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向前发展
    }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