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百年红色音乐篇章|每周经典(九)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该曲正式创作于1950年11月25日。由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一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时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作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麻扶摇就是其中的一员。部队入朝参战前夕,一面开展战前练兵,一面进行思想政治动员。大家认清了美国妄图以侵占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我国,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的罪恶目的。战士们个个怒火中烧,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制止侵略、保卫和平”,“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炽烈愿望。
夜晚,作为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第二天,在团、师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将这段文字作为誓词,写在黑板上。此后,这首诗便在志愿军部队广泛地传播开了。当时,连队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谱了曲,并在全连教唱。1950年10月23日,部队入朝时,麻扶摇所在的连队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与他所写的这首歌词相似,曲调不同的歌曲。原来,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炮一师进行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觉得诗写得好,充满了战斗力。于是就抄录了下来。在第一次战役之后,他撰写的《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战地通讯中,引用了这首诗作为开头,同时也将其中的“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的铿锵之声。当时陈伯坚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好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就这样,这首诗就从朝鲜前线传回国内
1950年11月25日,时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从新华社《人民日报》上看到当时麻扶摇所写的一首出征诗《打败美帝野心狼》,受到其中的英雄气概所感染,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当天很快谱出了曲。同时,他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并最终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通讯,将这首诗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立即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引发强烈反响。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名,再次向全国推荐该曲。同年4月2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通知规定,以国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两首歌曲作为全国人民五一劳动节游行的基本歌曲。
该曲中每一个音符紧凑且干脆有力,将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一块,从而聚焦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效果,也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极强的必胜信念,是典型的用音乐来鼓舞士气的经典战歌。也是继《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又一首激发中国军民斗志的优秀战斗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除了表现对于侵略者面前必胜的信念和豪迈之外,还有一种深深的对祖国对家乡的一种眷恋之情,也正是在爱与恨这两种极端情绪的呼应下,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这同时也是毛泽东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人,我必犯人”之思想在音乐作品上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叶介甫.麻扶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J].文史博览,2008(10):21-23.
[2]本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背后的故事[J].党史文苑,2020(11):63-64.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