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中心成功举办“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活动
4月22日,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主办的“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举行开幕式暨首场讲座。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主任委员和首席专家黄德宽教授开启本次系列讲座首讲。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主持开幕式与讲座。来自社会各界的一百余位读者参加开幕式并聆听讲座。
霍瑞娟首先介绍了联合主办系列讲座的背景、宗旨等基本情况。她表示,系列讲座旨在向广大公众普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介绍古文字工程的研究成果,邀请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古文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思想文化价值。与郑州大学联合举办系列讲座也是国家图书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宗旨,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实践。除了线下讲座和交流之外,国图还会通过整理出版讲座丛书、建设讲座资源数据库等方式,为不能到现场的读者提供更便捷的线上学习服务。
刘宏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殷墟遗址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根脉作用和维系作用,做好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广,切实发挥好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刘宏对“古文字工程”各建设单位之间协同配合,先后举办面向不同对象的多层次的系列学术讲座给予高度肯定,希望“汉字与文明大讲堂”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切实满足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刘冬妍表示,文化和旅游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包括古文字工作在内的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参与语委工作。科技教育司积极协调国家图书馆等直属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在馆藏、研究、展示、传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做好有关工作。期待“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汇聚更多的权威专家和优秀成果,培育更多有志于古文字研究的有生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
开幕式之后,首场讲座举办,由黄德宽教授讲授“略说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存续”。在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黄教授旁征博引,以大量考古发掘与传世文字材料,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汉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属性,以及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古典文字符号系统,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汉字是特色独具的文化符号系统,其形体构造客观记录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国度,汉字在传播统一的思想文化观念,维系中华民族的特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充分发挥视觉符号系统的特点,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从历史上形成的通行于不同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到当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中华文化跨区域广泛传播功不可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记载和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存续的根脉所系。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二级巡视员王丹卉、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三级调研员杨琼、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齐航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刘波等参加活动。
据悉,“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推出的一个品牌项目,旨在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主题讲座,面向不同群体,宣传阐释从甲骨文一脉相传发展至今的汉字,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大讲堂活动已形成面向不同受众的多层次立体格局,包括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高校师生以及面向社会大众的多个系列,分别由不同的古文字工程建设单位主办。由郑州大学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系列讲座,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汉字文化,这是高校和文博单位合力打造文化精品的有益实践。该活动拟于2023年4月至9月间举办10次讲座,邀请古文字学方面的10位名家主讲,内容既有宏观的总体论述,也有古文字学考释方法及古文字学各领域专题研究的解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