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改革案例

2021-01-18 21:24:53

前言: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随着教研教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广大一线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改革者,他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的先进教改经验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总结我校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提高,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案例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尤其是近年来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主持省市级及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的教师对已有成果进行了精心总结并踊跃申报,二级院系对本单位申报案例进行初步审核后,择优推荐至学校,学校组织专家评审,评选结果经公示无异议,最终评选出优秀教学案例51篇。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教务处组编了这套《郑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案例集》,入选的优秀教学案例均来自教师真实的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多年来扎根教学一线、辛勤工作的结晶,其中反映的教学过程和活动事件符合学校教学改革精神,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案例展现的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策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实施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值得每位教师借鉴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借鉴优秀教学案例,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各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推广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作用。俗话说“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应当继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改革,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改革案例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王桂玲

近几年来,各个行业以及学校教育开始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本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探索,重点论述了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衔接和相关实践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及成效。

一、课程开发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而对于建筑物本身而言,除去设计按照正常使用状态设计外,建筑物最应注重的便是其抗震性能的好坏。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害情况都在告诫结构设计人员,应注重抗震设计。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最根本有效途径便是对结构进行相关的抗震设防和设计,作为一名土建专业技术人员就要求其必须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建筑抗震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 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四学年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以力学(动力学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课程为基础,进行不同结构类型的相关抗震设计。教授一门课程,首先应该保证的是基本知识讲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创新点和改革点。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目标

1.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起以概念设计、计算分析和构造处理三位一体的抗震理念;
2.能够结合抗震规范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施工把控和抗震性能优化;

3.以毕业设计真实课题为例,讲解贯穿其中的抗震设计内容,为后期毕业设计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

组织形式:采取课堂讲述、学生汇报与案例讨论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实践形式:

1.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由于《建筑抗震设计》具有牵涉课程知识多、综合性实践性强、公式和规范条文多等特点,就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视频资料、图形、动画、照片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的第一堂课,可以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源和有关地震的图片等内容,为学生做一次绪论内容的讲述。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就结合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片段和国内外的知名地震破坏情况,针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形象直观的引入了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结合最新的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身和课本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了解课本知识和规范之间的联系,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寻找相关抗震资料,在每种结构类型建筑的基本原理内容讲解完毕后,让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和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总结与归纳。

2.教学内容要与规范相结合

《建筑抗震设计》的很多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的内容大多直接来自于相关的规范条文或与规范相关,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不能仅仅止步于内容的讲解,同时还应该注重于让学生养成查阅规范、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的好习惯。在这类问题的课堂实践中,笔者主张以课题汇报和角色扮演的模式来展开相关内容。

如在第一章关于建筑物设防类别的判断中,让学生课下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和网上的资源内容自行去查阅规范判断教学楼的设防类别,并在课堂上选择调研结果较为准确、全面的同学来给大家做PPT汇报,同时畅谈活动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谈汇报收获,谈收料收集和查阅过程遇到的困难,谈对活动建议等;另外,让学生体验“专家式”的工作,如在第二章的课程中就直接给学生一分地质资料,让学生结合地质资料和规范条例去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采取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和互相商讨相结合,从而锻炼其熟读规范、应用规范的能力等。通过学生的课后反馈情况来看,诸如以上方式的教学探索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明显得到了提高。

3.结合毕业设计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本专业毕业设计的安排情况,在第四章(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房屋)内容部分将毕业设计与建筑结构(重点在于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学习、工程案例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关建筑结构设计的专题讲座,以典型工程案例的形式,从结构方案和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侧移刚度参数计算、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验算和构造要求等方面对抗震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保证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够真正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的流程和方法,从而更快地适应所从事的设计工作。

4.适当补充相关领域知识

本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主要的关注点在于防灾减灾和隔震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补充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同时结合地区或者国家相关抗震领域的新闻通讯媒体(如新闻1+1、走近科学)等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目前从12级、1314级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此类新闻和实事都较为感兴趣,不仅从课本中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将课本知识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较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评价

1)优秀调研结果汇报

经常性举办不同主题学生汇报、问题探讨。

2)教学评价方式

①教师指导性评价;②学生自我评价;③生生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四、成果与体会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学期,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通过本门课程整体加深了对抗震方面的重视和把握,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从教师课程衔接角度来看,本门课程较好的位学生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学生对抗震部分的计算较为清晰,取得了较好的完成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优秀教学案例】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改革案例。本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