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05-14 10:58:33 董桂才

董桂才  徐磊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企业参与“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的评审和资源对接,实质是在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依托学科竞赛构建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平台、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人力资源对接平台、大学生同台竞技的舞台,是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平台创新;参与主体多方共赢是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机制创新。学科竞赛与合作企业的良性互动是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是校企合作模式规范运行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协助,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然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仍不够深入,亟待进行机制和模式创新以实现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举办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为使学科竞赛更接地气,使学科竞赛的成果能够落地生根,相关主办机构开始引入企业参与学科竞赛的评审和资源对接,这些行为的实质是在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由于实现了合作企业、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学校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多方共赢,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开始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互联网+”大赛的评审和项目对接,华为、阿里巴巴、中国中铁、苹果、微软等著名企业开始参与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的命题和评审。这些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反过来又增加了学科竞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了学科竞赛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相关组织机构已经对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应该说目前的探索还主要是自发的,零散的,尤其缺乏对这种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系统的理论分析、经验总结和推广。本文在安徽财经大学举办一系列学科竞赛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平台创新和机制创新,即基于学科竞赛构建企业实际问题解决平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人力资源对接平台、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大学生同台竞技舞台等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和企业、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多方共赢机制,为进一步创新、完善和推广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一、传统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传统的校企合作主要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订单培养、校外实践导师授课、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模式,涉及到的行为主体包括合作企业、学生、教师、学校。行为主体的共赢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校企合作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个体、企业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均衡。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运行过程中,由于“权、责、利、效”不对等,缺乏有效的利益均衡保障机制,从而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和持续开展

1.校企合作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持续投入动力不足。作为盈利性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行为的根本逻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满足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动力。不可否认,许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的初衷是培养人才和筛选人才。但是,一方面实习学生带来了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各种风险隐患,比如实习学生吃住成本,实习学生的生产废料较高,实习学生伴随的商业秘密泄露风险等;另一方面,真正能够留在合作企业的实习学生又少之又少,即使订单培养的学生,最终能够到合作企业的学生数量也不令人满意。也就是说,即使合作企业付出成本和风险参与培养了人才,但是却很难实现留住人才的目标,结果出现“公共地的悲剧”。因此,尽管初衷很好,但由于合作企业的收益-成本不匹配,从而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持续投入不足。

2.学生选择权缺失,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学生的受益是最大的。在校企合作各行为主体中,学生的行为也是最任性的,同时也是最弱势和容易受到伤害的。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有些实习单位和订单培养单位把实习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甚至是“包身工”,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而这些实习又与学分挂钩,异化了校企合作,侵犯学生的利益。另外,由于缺少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议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或者由于疏于管理,有些实习浮于表面,结果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实习时间,却没有达到实习效果,也是对学生利益的侵犯。比如,实习企业让学生参观,或是进行象征性的培训,安排学生整理文件资料,进行街头问卷调查,或者电话销售和回访,很少带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操作;即使对部分技能有所触及,在考虑投入成本和学生流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后,急踩刹车,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3.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既缺少充分的激励措施,又没有刚性的约束机制,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目前,高等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论文和课题等科研方面,在教学方面也主要是重视课堂教学,比如重视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案和课件的更新和完善等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措施。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不完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从事人才培养的成果难以体现,校企合作激励和约束措施欠缺,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平台和机制创新

(一)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

1.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平台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学科竞赛合作企业把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提炼为学科竞赛的题目,简称“赛题”;学科竞赛组委会通过竞赛信息发布平台把赛题发布出去,作为学科竞赛的“命题作文”;学科竞赛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选择相应的赛题,提交针对该赛题所提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参赛作品);由命题企业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由此,学科竞赛就构建成为企业命题、学生答题、企业和专家“阅卷”的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平台。在自由命题类的学科竞赛中,参赛学校和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出来展示和比赛,接受企业和风险投资者的评审,此时学科竞赛又构建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交易平台。

2.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人力资源对接平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并存的悖论,有多种原因,其中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命题、学生答题、企业阅卷的比赛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命题咨询人员的交流、通过企业命题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参赛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接受赛题咨询、评审学生参赛作品和比赛现场答辩等环节,企业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学科竞赛也可以构建成为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人力资源对接平台。

3.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依赖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但遗憾的是目前校企合作交流的渠道并不顺畅,因此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打通校企合作交流渠道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是当前的现实选择。如前所述,在学科竞赛企业命题、赛题咨询、参赛作品评审和答辩等过程中,一方面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了解了企业关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参赛作品企业也了解了参赛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校企双方相互了解对方需求和优势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大学生同台竞技的舞台。学科竞赛搭建了不同学校大学生同台竞技的舞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参赛选手,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竞赛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参赛选手看到其他参赛团队的优势和特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进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际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参赛选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因此,学科竞赛搭建的竞技舞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机制创新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企业管理人员授课等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学生、教师、学校等相关利益主体,没有很好的利益平衡机制,因此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则对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1.企业利益。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多种利益。首先,企业能够收获针对本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把自己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科竞赛的赛题进行发布,收到参赛选手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尽管有些解决方案可能还很幼稚,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说不定这些解决方案真的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或者对解决企业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就是说,通过企业命题,学科竞赛中的合作企业几乎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就可以收获许多参赛选手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学科竞赛是命题企业的广告和宣传平台。现在许多学科竞赛规模很大,参赛院校和学生很多,在这种学科竞赛平台上发布企业命题,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有利于企业发现和招聘优秀的人才。发现和聘用优秀的员工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中,命题企业在赛题咨询、参赛作品评审和答辩等过程中,可以发现表现优秀的参赛选手,进而为招聘这些优秀选手奠定基础。

2.学生利益。首先,参赛学生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学校教学和生产实际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接触不到企业的生产实际,更不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学科竞赛中的企业命题为大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问题开辟了新的通道,提供了大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机会。其次,参赛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也是企业重视的优秀品质,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但是,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参赛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就能亲身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次,参赛学生获得荣誉、学分替代等奖励。现在各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学科竞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比如学科竞赛获奖可以替代相关学分,学科竞赛获奖在评优、保研中的加分等措施。

3.教师利益。在任何模式的校企合作中,教师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传统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效果不太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基于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模式中,教师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首先,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认定。教师凭借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而获奖,可以直接认定为教学效果,比如《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规定“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专业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奖励”为一类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效果是教师职称评审要件中的选项之一。其次,以指导教师身份参与学科竞赛可以获得课时奖励。由于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各高等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同时,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对学科竞赛获奖给予课时认定和奖励。再次,教学相长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教师也能够了解和参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有所裨益。

4.学校利益。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获得的最重要的利益就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如前所述,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在教师和参赛学生通力合作完成企业“命题作文”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高于课堂教学的交流深度和广度,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利益的另一种体现是学科竞赛获奖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比赛主办机构会公布学科竞赛获奖名单及其学校,而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每年还会公布国内高校的学科竞赛排名,相关学科竞赛获奖名单和学科竞赛排名无疑会提高参赛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参赛学校的竞争力。

5.社会效益。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基于学科竞赛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利用学科竞赛的人才招聘平台功能,企业发现和招聘到满意的人才,参赛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和用人单位,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最后,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利用学校闲置实验设备和人力资源,既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问题,又是对学校闲置实验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因此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经验

2016年以来安徽财经大学承办了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一系列AB类学科竞赛,取得了学科竞赛的一系列成绩,如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铜奖2项,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57位,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第五。同时,安徽财经大学也积极探索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总结了相关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1.慎重选择合作企业,形成学科竞赛与合作企业的良性循环。在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合作企业的质量对提高学科竞赛的层次和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如前所述,学科竞赛既是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平台,也是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人力资源对接平台。以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高质量企业参与学科竞赛的命题和评审,参赛学生在解答企业命题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参赛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人力资源对接成功。因此,命题企业的质量对渴望提升就业质量的参赛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学科竞赛举办规范,参赛院校层次较高,参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出色,命题企业能够获得大量有创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能够发现大量人才,学科竞赛也能够吸引更多高质量企业的参与。也就是说,学科竞赛与合作企业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2.高度重视企业命题的审核,提高命题质量。学科竞赛的企业命题就是学科竞赛的“作文题目”,它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对学科竞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命题企业在梳理命题背景、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技术要求并提交竞赛命题之后,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需要对命题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竞赛命题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是否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否瞄准科技发展的最新前沿、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的解决难度是否匹配参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3.改进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构建基于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度保障。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否顺利运行,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和保障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如前所述,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获得有创意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发现和招聘人才,合作企业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但是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为此,安徽财经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试行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竞赛类学分认定指南》《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指南(部分指导教师课时认定)》等系列文件,从立项、组织、资助、奖励、业绩、考核等层面进行引导和激励,构建学科竞赛项目ABC三类和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实施体系,并把各类举办或承办的学科竞赛列入年度学校质量工程重大和重点项目,投入专项资金对参加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为推动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4.举办相关配套活动,增强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模式的吸引力。学科竞赛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竞赛本身,为增强学科竞赛及其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主办机构在举办学科竞赛的同时,还可以举办指导教师交流会、校企合作交流会、人才资源对接会等依托于学科竞赛的相关配套活动。依托这些交流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而提高自己学科竞赛的指导能力,合作企业和学校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需要、资源和优势进而开辟联合培养人才的通道,参赛学生和企业相互沟通交流达成就业意向,最终实现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合作企业以及学校等行为主体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胡国栋,王梦莎.中国商学院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与政策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5):11-20.

[2]何杨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实践的在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9-102.

[3]柴美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5-27.

[4]任庆君.新时代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99-103.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6]白逸仙.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94:86-91.

[7]许佳佳,李桂荣.实然与应然错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评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3-130.

[8]林丽超,陈兴明.如何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97:71-74.

[9]刘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73):41-44.

[10]李华婷.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21-123.

责任编辑:赵秋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企业参与“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的评审和资源对接,实质是在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