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二十大丨我的这十年——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博士生 冯俊鹏

2023-01-11 00:10:04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公众号 冯俊鹏

个人简介

冯俊鹏,男,1994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生化方向2019级博士研究生。2012年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就读,2016年就读运动生化方向硕士研究生,20199月开始进行博士生阶段学习,本硕博三个阶段学习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获得2020-21年国家奖学金、2014-15年度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2019-20年研究生一等奖学金,4次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三好学生、2次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自述

当第一张以北体为地址的身份证有效期使用完毕,真的感受到自己已经来到体大十年,已经来到运人十年。十年间,自己也从本科生变成了博士生;从18岁到28岁,青春的10年,运人陪我一同度过。

2.jpg

1  我的毕业合影

十年前,怀着懵懂,怀着对运动人体科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大大问号,我们2012级的同学们来到了体大。还记得刚就读本科的时候,高中同学问起我的专业,我脱口而出运人,同学们还震惊的问你去了交通大学?相信这种尴尬不少同学都遇到过。随着近些年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和全民健身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运动人体科学这个学科,从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角度知道了我们从事的专业如此迷人。

10.jpg

参加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的课程引领我进入了运动人体科学的殿堂,通过《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我对运动生化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通过《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我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训练监控的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运动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书本的知识与竞技体育的实际架起了桥梁,让初学的我充满了探索新知的期盼。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大多数教师都长期进行竞技体育相关科研工作,各位老师将竞技体育工作的经验和成果贯穿于本科教学中,让我对生物化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深入学习生化知识的意愿更加强烈。正是那时开始的意愿让我一路就读了运动生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正是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两个方面都参与了大量工作。

20143月,原我校副校长胡扬教授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将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引入军队体能训练体系的提案》,该提案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我从网络上看到此提案,在此提案的引领下、在严翊教授的指导下,我将高强度间歇训练这一运动生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军事体育训练结合,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力量训练对特战学院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和身体机能的影响》,于2014年赴武警特警学院开展了为期近3个月的实验工作并顺利结题。通过大创项目的课题申请、课题实施和后期的数据整理、撰写论文等过程不仅充分培养了我的科研思维,培养了基础的科研技能;而且让我更加坚定了将理论学习成果向实践转化的信心。从大创开始,到后来申请校级研究生课题再到参与各级课题,当面对的难度逐渐提档时自己的收获也呈指数型增加。特别是20166月至20183月,我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担任队伍科研人员。从学校走入国家队,从实验室走到训练场,不仅是环境的改变,也是挑战的加大。国家队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代表,对于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更丰富更细致。在队伍的工作让我一方面增长了经验、获得了锻炼,另一方面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在回校后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自己。

未命名.jpg

图3 作为随队科研人员参加2014年世界竞走锦标赛、参加2019年男篮世界杯

8.jpg

4  作为随队科研人员参加北京冬奥会

十年时光匆匆,于我而言,从本科生到了博士生;十年来从伦敦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于我而言,真的从竞技体育的观众到了参与者。还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坐在电视机前,我为刘翔的再次退赛满是遗憾,为叶诗文的神奇冲刺呐喊,那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真的会成为奥林匹克的参与者,更没想过奥林匹克的梦想实现的这么快。当220日的晚上,我作为代表团的一员走进鸟巢参加奥运会的闭幕式,那一刻觉得如此的不真实,面对全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呐喊声,那一刻迎来了奥林匹克的荣耀。那一刻的眼前除了金牌的荣耀更想到了一路共同经历的不易,眼前闪过了夏天坝上140公里自行车结束后的葛优瘫、回到食堂后差点拿着盆吃饭的欢乐,闪过了耐乳酸训练后1人抱着1个垃圾桶的盛况,闪过了在机场面对可能无法正常回国时寒冬凌冽里自己穿着短袖的大汗淋漓……

提到与运人的十年,最熟悉的场景莫过于钟楼了。从最基本的血压测试,到复杂的有氧无氧测试,再到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在钟楼的一堂堂实验课、一次次实验赋予了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思维。从第一堂实验课,到第一次参与实验再到第一篇文章的发表,钟楼留下了我们太多记忆。

行文至此,又见月亮下的钟楼,正是这样一个个在钟楼的夜晚组成了这10年的运人生活,也正是这样每一个平淡的日子让我们一同在体育科学的道路上用实践践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

责任编辑:杨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冯俊鹏现为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生化方向2019级博士研究生。注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