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援藏人物志 | 魏长云:助力当地“量身”打造生命急救通道
提及这一年的援藏经历,被同事们调侃肤色越来越融入当地的魏长云感触颇多,“援藏不能照搬内地做法、急于求成,要在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及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培训也不能是‘填鸭式’,理论+实操的工作坊形式更适宜。”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刚入藏时,魏长云细心地发现,或许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习惯了喝酥油茶,所以床边有很多暖壶和杯子等。经过实地考核以及仔细梳理后,魏长云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环境,床号有序而醒目,抢救室床间距加宽了15cm以上,并增设了配套储物柜等。
魏长云在抢救室查房中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提升急救服务十分关键。魏长云从本地需求出发,开展动脉血压监测(ABP)技术,“手把手”带教穿刺技巧,现已转为常规技术;推广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成功申报院内新技术新项目;积极培训科室医护独立开展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开展腹内压测量技术,定制腹内压测量工具,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今年科室新申购了一台超声机、一台气动复苏仪、两台冰毯机、两台自动洗胃机,魏长云积极开展新仪器使用培训,并带领当地同事们制定操作标准流程和规范,现已全部应用于临床,助力与死神抢跑的急救一线。
魏长云进行实践培训
援藏医疗队推行“师带徒”工作制,魏长云同样承担着培训教学任务。在一次培训后,一位基层护士的发言让他印象深刻,因为日常做的工作多是登记类,遇到突发情况时,特别是棘手的急诊病患时竟无从下手。这也让魏长云陷入了思考,当地的基层护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经过摸索,他发现,“理论+实操”的工作坊形式更适应当地的特点。魏长云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授人以渔,让当地护士成为老师再教下一批,这样由点到线到片,变“输血”为“造血”,惠及更多的基层护士,也让更多患者受益。
魏长云开展特色课程
在魏长云的带动下,急诊护理的科研也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魏长云和当地同事一道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共同编写的护理实用书籍《高原急诊护士工作手册》也即将出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魏长云表示,协和急诊人还将继续与当地医护人员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护航高原“生命通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