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成立仪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此时,距离东北大学首次创办建筑系已经过去了85个年头。
为培养建筑人才,东北大学在1928年增设了建筑学系,并于7月招收了首届学生。在此之前,我国仅有南京的中央大学机械学系内开设有建筑学课程。因此,东北大学建筑学系独树一帜,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建筑学系。而真正创造东北大学建筑系辉煌的,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他们在东北大学工作了三年,兢兢业业,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建系之初,东北大学积极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出色的毕业生杨廷宝出任建筑系主任。然而,杨廷宝已接受了上海一家建筑公司的聘请,不能北上赴任,他向校方推荐留美时的校友——梁思成。杨廷宝认为梁思成是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取得梁启超的同意后,东北大学决定聘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归国任教,并于1928年将聘书送到梁启超手里,梁思成的月薪为800银元,林徽因的月薪400银元,待遇十分优厚。
梁思成
1928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束欧洲旅游考察,回到了祖国。不久,二人就奔赴沈阳,希望赶在新学期开学之前走马上任。
到沈阳时,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梁思成清华大学的校友高惜冰已在车站等候。高惜冰告诉梁思成:你已被任命为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建筑学系已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但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也不知该开些什么课,一切都等你们来进行。建设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的重担,就这样落到了梁思成夫妇身上。
梁思成和林徽因留学于美国,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完全采取了英美式的教学方式,整个建筑学系开设的课程基本上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开设的课程相同,有图案、图画、营造法、应用力学等。梁思成倡导“民族形式”,期待用传统建筑的“语汇”来体现“民族风格”。于是,又增设了中国宫室史、营造则例、东洋美术史等课程,以期通过这些改革实现“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理念,培养具有对中国式建筑标准审美的建筑师。
开学后,由于建筑学系没有专业教员,所有的专业课都由梁思成与林徽因分担。40多名学生,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每个教师带十四五个学生。梁思成主讲西方建筑史。在教授西方建筑史的同时,梁思成着手搜集中国建筑史的有关资料。当时,国内尚无成本成套的中国建筑史和图册,梁思成决心去撰写一部中国建筑史,去圆那个早在大学时代就编织过的梦。
林徽因不仅教授美学和建筑设计、雕饰史等课程,还教专业英语课。林徽因在上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第一堂课时,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以现存的古建筑作为教具,让大家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去感受建筑与美的关系,然后问:“最能体现这座宫殿的美学建构在什么地方?谁能讲出来?”大家很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是崇政殿,有的说是大政殿,有的说是迪光殿,还有的说是大清门。
林徽因笑了:“你们注意到八旗亭了吗?它没有特殊的装潢,也没有精细的雕刻,跟这金碧辉煌的大殿比起来,它还是简陋了些,而又分列两边,就不那么惹人注意了,可是它的美在于整体建筑的和谐、层次的变化、主次的分明。中国宫廷建筑的对称,是统治政体的反映,是权力的象征。这些亭子单独看起来与整个建筑毫不协调,可是你们从总体看,这飞檐斗拱的抱厦,与大殿则形成大与小、简与繁的有机整体,如果设计了四面对称的建筑,这独具的匠心也就没有了。”林徽因渊博的知识,犀利的谈锋,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们听得入了神,并深深爱上了建筑学课程。
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到北陵测绘各种古建筑
1929年夏天,应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邀,他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的同学陈植、童寯和蔡方荫,也先后来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志同道合的老同学凑到一起,把东北大学建筑系搞得生机勃勃。工作之余,几个年轻人还成立了“梁陈童蔡”建筑师事务所。现在吉林市东北电力大学的校舍就是他们当年的作品。
1930年,梁思成在东北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雕塑史》。该书是在梁思成讲课时用的自编教材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异常简洁,全书约3.5万字,首次采用断代方法,把上古至元明清的中国雕塑史分为13个部分。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简介的图书,却成为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这个蒸蒸日上的建筑系仅仅在沈阳存在了三年,就在九一八事变后夭折了。但就是这个建筑学系,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溥、赵正之等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
东北大学建筑系部分教师合影
回望历史长河,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东北大学任教,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建筑学教育的新纪元。展望未来,东北大学建筑学院虽然任重道远,但与中国建筑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东北大学,无疑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