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2020-07-21 22:18:23

2020623日,教育部官方发布要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全方位报道这一里程碑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思考。教育部官网于623日发表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的署名文章。文章从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体系守正创新、推动一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推动育人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解读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如何助推我国医学教育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机构认定,是我国医学教育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重要里程碑。这对于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对于促进中国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底,教育部将按计划完成首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这既是检验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显像镜”,也是我们面向新时代新任务不断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以认证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体系守正创新。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一种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将国际认证标准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有机结合,将扎根中国与借鉴世界有机统一,通过认证提升质量、强化特色、补齐短板、创新发展。近年来,认证工作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胜任力导向、信息整合等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学的不断创新。聚焦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公共卫生意识、临床实践能力等胜任力培养,聚焦多学科整合、课程整合等信息整合,聚焦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教学理念转变,全面促进了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认证工作促进了教学方法革新。国际医学教育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PBLCBLTBL等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法,已经在全国医学教育中广泛运用,提高了广大师生教与学的活力和实效。认证工作还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系统性教学已经替代单科式教学,医学与人文、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结合更加紧密。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构建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为核心的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推进课程体系、实践基地、理论教材一体化建设。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在大卫生、大健康视野下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第二,坚持质量为要,以认证推动一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坚持不懈抓认证工作,就是坚持不懈抓人才培养质量。医学生将从事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事业,医学人才培养必须让质量为要的观念理念深入人心、统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必须把人民至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追求深植于每一个学生心中。认证标准反映医学教育的核心要务、国际趋势、社会期待;实施认证的过程,也是质量理念与时俱进、质量标准深化深入的过程。迈入新时代,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将两个所有的要求细化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每一位教师身上,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用价值之点亮知识之、能力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文情怀、精进专业能力、培养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要把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依托,统筹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医文、医理、医工融合,发挥融通优势,促进知识体系的相互补充、相融相合,价值体系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新体系的相互转化、相与相成,努力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卓越医学人才。

第三,坚持育人为本,以认证推动育人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衡量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最重要的指标,是我们为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了多少高素质的卓越医学人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经过10多年实践,形成了贯通医学本科教育、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国内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探索。我们将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以认证的高标准为抓手,将实践探索转化为长效机制、固化为制度成果,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教育教学发展,真正走出中国特色临床医学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育部官网于6月23日发表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的署名文章。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