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下文简称:浦东院区)迎来“一周岁生日”。
这一年,浦东院区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健康发展战略,着力推行疑难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及新技术落地见效,以临床研究为战略支点,积极开展肿瘤诊治新技术,在这篇新的沃土形成巨大溢出效应,赋能医院创建国家肿瘤医学中心。
鸟瞰肿瘤医院(浦东院区)
新院区,新理念
“不做量的叠加,要做质的提升”
一年前浦东院区开业运营之时,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曾明确表示,浦东院区作为医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不能走一味追求诊治数量的“老路”,而应该着力深化实体化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临床研究为工作重点,建立科创“高地”,做肿瘤诊治和临床研究的“领跑者”。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多学科门诊大大提升患者就诊效率
一年间,以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虞先濬教授领衔的胰腺癌多学科门诊、叶定伟教授领衔的泌尿男生殖系统多学科门诊、蔡三军教授领衔的大肠癌多学科门诊、吴小华教授领衔的妇科肿瘤多学科门诊和徐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门诊相继面向门诊患者开放。据统计,累计接诊患者940人次,约60%的患者均为疑难复杂病例,曾多次往返于多家医院或多位医生都难以拿到明确治疗方案,而在这个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及影像诊断科教授组成的多学科门诊,可以第一时间拿到明确方案,大大减少患者就医成本。
“患者现在来一次医院,挂一个多学科专家门诊号就能得到多位专家的集中讨论,对于一个肿瘤患者而言,哪怕是提早2~3天明确诊断结果或者给予权威治疗方案,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肿瘤医院副院长虞先濬说,多学科门诊的开设,避免患者奔走于多个科室、多位专家间的“转述误差”,大大提升肿瘤患者就诊效率。
一年间,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仅在门诊扎根,在病房,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更得到了深化体现。乳腺、胰腺、大肠癌单病种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部”呈现出与一般病房截然不同的面貌。在这里,病房设置打破了以往按科室设置的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围绕单个肿瘤病种、综合外科、内科、放疗等多个学科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部”,治疗方案打通多个学科,患者管理贯穿疾病全程。“多驾马车”齐头并进,为乳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病人“一站式”解决多个学科治疗问题,确保就医的连贯规范,无需因接受不同的学科治疗而辗转多个不同的病房。
一年间,多个前瞻性、多中心参与的临床试验项目也相继在浦东院区开展,为先进诊疗方案向临床转化提供更多渠道。浦东院区I期临床病区承担临床研究项目的设计、启动、实施,同时,病区医护团队专注于受试者的治疗、护理、不良事件观察、药物代谢药物动力数据的收集。临床试验所开展的瘤种覆盖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目前浦东院区的I期临床研究的受试者都是经过常规治疗后疾病仍有进展或疗效不佳的肿瘤患者。吴炅副院长说,“许多患者在浦东院区入组临床试验项目,不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同时他们的治疗情况和生存获益,也将为后来者提供重要的治疗依据和临床数据。”
据统计,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达到387项。例如基于分子通路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伞形研究”;Entrectinib治疗携带NTRK1/2/3、ROS1或ALK基因重排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篮式研究”等研究项目,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领跑地位。
新技术,新赋能
“注重效率,更注重患者就医体验”
“作为一个新起点,浦东院区是肿瘤新技术发展的‘沃土’,”虞先濬表示,“在实体化运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中,肿瘤医院浦东院区还引进了一系列精准、智能医疗设备,用新技术赋能精准医疗,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年,达芬奇机器人“入驻”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为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增添利器。在机器人手术中,机器人的机械臂好比就是医生手臂的“延伸”,不仅滤除了手部的抖动,同时又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它在狭窄解剖区域也可实现360度自如运动,这特别适用于狭窄的手术间隙的操作;相比普通的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可以提供放大10-20倍的高清三维图像,拥有更好的手术视野。例如,对于功能保留要求较高的甲状腺手术中,达芬奇机器人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可以使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得到良好的保护,放大视野下甲状旁腺的血供系统亦可得到良好保护,减少患者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目前已经有泌尿、胰腺、肝脏、头颈多个科室先后开展了100多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这一年,一体化的CT/MR直线加速器及相应的计划系统在浦东院区搭建。实时影像让放疗医生精确直观地关注患者体征各种的变化,判断是否更新处方或放疗计划;自动勾画以及自适应放疗计划技术,使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在线计划修改,真正做到每次放疗的计划和实施都精准到位,提高疗效同时降低健康组织的副作用。All-in-one一站式放疗技术的落地,让每位接受放疗的患者只需躺在治疗床上即可一次性完成从定位、图像采集、靶区勾画、计划设计、复位验证、计划质控到首次治疗的放疗全流程,将以往病人长达1-2周的首次治疗等待时间压缩到15分钟左右。
肿瘤医院(浦东院区)门诊自助取药系统方便患者
此外,一些先进智能医疗设备给患者就医带了全新体验。在取药窗口边,一台长相神似“自动售卖机”的自助取药柜正在运行,患者就诊后只需拿出就诊卡轻轻一刷或扫描二维码,机器窗口便会自动“吐出”对应处方药品,极大缩短了排队取药时间;在药物冲配区,4台全球领先的静脉用药机器人正实时运转,在药物溶解、抽吸、加药等系列环节,利用智能高精度天平、传感器、视觉识别系统等密切管控,在确保药物剂量精确、可追溯的同时,全方位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药师因持续的重复操作带来的偏差风险。
新战略,新展望
“打造一流平台,引领肿瘤实验研究前沿”
“浦东院区是临床肿瘤中心,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的摇篮。”郭小毛教授表示,“中心研究进展与临床需求有机结合,‘双轮驱动’,形成动物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研究‘闭环’,为抗肿瘤新药临床转化及肿瘤个体化精准药物筛选提供平台。”
近一年,随着浦东院区的运行,肿瘤研究所浦东实验室,新增实验室面积约6500平方米,动物实验中心1800平方米,入驻专职研究和工作人员26人,研究生58人,发表SCI论文总影响因子约266分,其中10分以上论文7篇。精准中心在浦东院区建成了高标准的1000平方米的标准二代测序实验室,组织了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7名,2020年第三季度检测量达到600例/月;精准中心研发了乳腺癌、肠癌、胃癌、胰腺癌等13个检测产品,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产品线,协助科室完成SCI论文6篇,其中10分以上4篇。
这一年,是起点,也是希望。浦东院区的临床工作已经硕果初现,基础研究已经蓬勃萌发。在未来新征程,浦东院区将持续以高质量临床研究为抓手,以深化实体化单病种MDT模式临床研究,不断提升恶性肿瘤疗效;继续聚焦肿瘤精准诊疗、粒子放射治疗、肿瘤病理诊断、新药和装备研发转化4大平台建设,诞生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