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爱国主义的若干思考*
李基礼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社会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坚持爱国主义,要反对把个人与国家对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国家观、把国家视为手段的工具主义国家观和把国家偶像化的虚无主义国家观。推进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教育,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教育中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更要化为生命体验,在个人成长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加以推进。
[关键词] 爱国主义;认识误区;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9)10-0068-005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主张,习近平在不同时间和场合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文化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批判关于爱国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教育,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认清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对爱国主义时代价值的认识,切忌静态、片面、抽象和表面地加以理解,必须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出发,在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等多重关系中加以把握。
首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1]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战和交替,聚散分合,对峙融合,但和平始终是主旋律,聚合是正常态,融合是主色调。其背后的原因虽然极为复杂,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加以考察,既有农耕文明的因素,也有政治大一统的制度保障,还有独特的社会整合机制。然而就文化基因而言,爱国主义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血缘社会伦理文化的延伸,又是政治制度的文化诉求,还是社会集体情感的表现。如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正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在个人身上的心灵写照。由此习近平才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表现的爱国主义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能量,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是这种集体意识在个体成员身上最深刻、最生动的表现。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无数仁人志士放弃党派成见,舍弃小我小家,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自己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他凝聚了人民的爱国激情,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在今天,中华民族仍然面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艰巨任务,两岸尚未统一,各种反动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而爱国主义始终是各民族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黏合剂,始终是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伟大精神。
其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表明,尽管各社会主义国家有过同舟共济的时候,但绝大多数时候都靠本国人的团结、奋斗,才建立、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苏俄在建立之初就遭遇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的干涉,几乎从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夭亡的威胁。正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团结本国人民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这个事实促使列宁转变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理论的坚持,认识到了苏俄可以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巩固政权并进行经济建设。[3]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过程中,尽管得到了别国尤其是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动员本国人民才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4](P1096)在19世纪,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改良主义盛行,俄国、中国等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等因素,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而这些国家只能依靠本国的共产党,动员本国人民团结起来,冲破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才能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它们动员本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也就是爱国主义。今天,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尽管“中国崩溃论”已成为国际笑柄,而“中国威胁论”更不得人心,但这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挑战,我们仍然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本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再次,增强社会凝聚力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5]还是社会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具体体现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民族成员,就会认同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体的利益,自觉从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最高利益出发,从而化解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消除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力量。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会认同祖国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观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统一价值目标,实现共同价值追求。爱自己的国家,就会认同国家规划的宏伟蓝图和发展目标,自觉把个人目标融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就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而不断奋斗,从而化解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冲突。正因为爱国主义统一了个人利益、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广泛的社会力量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就必须发挥爱国主义的社会凝聚力。
第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我们通常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不仅是单个企业之间自由、平等的经济竞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是以“国家资本主义”[①]形式集团化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它们借助垄断势力,以政治军事为后盾,辅之以文化霸权开展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当前,美国不顾世界各国反对,以美国优先,罔顾现有的国际规则,大范围挑起贸易摩擦,我们把美国的表现称之为逆经济全球化,这实质上是美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认为有利于自身的不平等经济权力结构受到了威胁,为此展开的一场“保卫战”。很显然,如果我们的一些企业幻想世界市场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市场,那就大错特错了;面对世界市场上强大的国家资本主义,自以为凭着自己的单个势力能够驰骋其中,那就更是错上加错。面对如此情形,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为后盾,只有在国家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现实上的平等和自由。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格局,各市场主体仍然必须以国家为后盾才能真正生存、发展和强盛。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更加凸显了爱国主义主题,凸显了个人、企业与国家同命运、共患难的紧密联系。
二、澄清当前爱国主义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
爱国主义既是个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也是理性认同。因此,澄清爱国主义的认识误区对坚持爱国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认识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从价值观上进行贬损和丑化,把爱国主义视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封闭的民粹主义。如当前在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背景下,面对一些美国政客对中国的强硬打压甚至全面遏制,中国普通老百姓自然流露出来的朴素爱国情被一些人指摘为“民粹主义”。[6]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把个人与国家对立、把国家工具化甚至虚无化的现象。鉴于近期主流媒体对前者批评较多,在此我们主要对后者做出澄清。
首先,坚决反对把个人与国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个人主义爱国观。这种错误爱国观形而上学地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其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个人主义国家观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抽象化和永恒化,而没有发现这种对立是历史的产物并将在历史中瓦解,正如个人主义一词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并没有个人主义一词,这是我们为了自己使用而编造出来的,在他们那个时代,实际上并不存在不隶属任何团体而敢自行其是的个人”。[7](P136)在阶级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抽象对立并不存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个人作为私有财产所有者与国家对立起来,反对国家对私有财产的侵犯,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然而,这种对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国家对其私有财产的侵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对立。在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上述的对立也随之消除了,国家成为私有财产的保护者,成了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基础,马克思反对爱国主义,提倡国际主义。否则,弘扬爱国主义实质上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只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成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协调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职能,至此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才真正凸显出来。然而,此时的国家已经从虚假的共同体转化为真实的共同体,是全社会利益的真正代表者。站在人民立场,从整体和长远利益来看,个人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个人与国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那种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实质上是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那种把个人与国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个人主义爱国观,实质上是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试图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利益,有时甚至会损害国家利益,也就是会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爱国观。
其次,坚决反对把国家视为手段的工具主义国家观。这种错误观点把国家的认同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而对爱国主义背后的价值理性和深厚情感视而不见。工具主义国家观的实质是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原和简化为一种工具理性关系,认为个人是目的,国家是手段,衡量国家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给个人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这是精致化的个人主义爱国观,为后者提供理论支撑。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错误地理解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国家由个人组成,没有个人就没有国家;反过来个人也离不开国家,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乃至存在的意义。二是错误地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多维关系简化和还原为一种利益关系。个人与国家除了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他们之间还存在价值和情感关系。从价值关系来看当代中国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个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自己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情感关系来看,国家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既有滋养自己的大好河山,又有相互依存的骨肉同胞,还有获得自身存在意义的灿烂文化,而个人则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精神家园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之所以在一些人之中存在错误的工具主义国家观,实质上受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人与人关系物化与异化关系影响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8](P34)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意义被公约和通兑为商品价值和利益,而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被祛魅了。这种工具主义国家观的危害不容忽视,它造成了个人与国家的尖锐对立,削弱了个人对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坚决地予以批判。
再次,坚决反对把国家偶像化的虚无主义国家观。这种错误观点仅仅从实证主义方法出发解构国家,而忽视国家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殊实在性。虚无主义国家观不同于在爱国主义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后者“将国家的文化、历史、道路、制度、理论全部抹杀掉”,[9]从价值论层面对国家的文化内容进行价值虚化。而前者是从存在论层面将国家本身虚无化,否定作为共同体的国家的存在。具体而言,这种虚无主义有意无意地采用现代实证主义社会观,仅从实证主义的“观察”方法来认识国家。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只发现国土及生活其上的人们、政治权力机构等,而没有发现抽象的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反复提倡爱国主义,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别有用心,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加区别地把所有的爱国主义视为意识形态,从而掩盖了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基于自身阶级利益而提出的爱国主义的真正意识形态性。其实,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国家,即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马克思把资产阶级国家称之为“虚假的共同体”)和作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国家(我们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因此,相应地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爱国主义,即与前者相对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和与后者相对的表达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真正的爱国主义。不过,在阶级社会后者往往为前者所利用。二是虚无主义国家观对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错误前提缺乏反思,这一前提就是只有可观察的才是实在的。这种从自然科学吸取过来的实证主义方法并不完全适应社会文化领域,因为作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国家是一种社会文化创造物,尽管我们无法用观察方法确定其存在,但它对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是实实在在的,它构成个体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这种虚无主义国家观的危害是十分明显的,它对爱国主义可谓釜底抽薪,通过否定国家而从根本上否定爱国主义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加以明确的驳斥。
三、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消除了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即阶级对立,也就消除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继承。爱国主义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真实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坚持爱国主义关键要从认识和实践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知识教育或学校教育,尽管它们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其全部。通过对爱国主义价值和认识误区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从如下三方面扫清爱国主义教育的障碍。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全面地评估爱国主义的重要价值,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历史、辩证地加以把握,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意义及习近平所指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的内涵,也无法正确理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样,我们如果不能把握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无法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我们如果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无法深刻揭露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的错误认识,尤其不能批判打着科学幌子的实证主义等理论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同时代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思想是“腐朽的实证主义”[10](P236)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证主义表面上把历史研究“科学化”了,实际上却成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11]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正确理解爱国主义。
其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更要强化生命体验。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性认同,也是一种情感认同。因此,我们要把说服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然而,不管是理性教育还是情感教育,既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尤其是生命体验教育。国家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是物质基础本身并不是国家,国家是一个社会存在物,而生命体验是把握其存在的最好方式。为何出国的人回国之后感觉更加爱国,因为他们在国外切身体验到了国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他们在别国受到歧视时,他们感到一个强大祖国对生存的重要意义;当国家逐渐强盛在异国人们身上产生的变化尤其是对自己态度的变化让他们切切实实地体验到国家的存在;当他们在异国他乡遇到困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更使他们体验到祖国的温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管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还是手足同胞,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现实交往,才能体悟到国家对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采用能够实现生命体验的活动和实践教育方式。不过这些方式不能流于形式,唯有融入教育对象活生生的生存境遇、生命历程,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再次,大中小学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不同思维和道德认知特征。从思维发展过程来看,人的思维经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以具象思维见长,中学阶段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大学则是抽象思维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爱国主义具体化,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中学阶段应通过讲历史的方式实现爱国主义从具体行为向一般行为规范的提升,大学阶段应通过理论分析方式内化为理性和价值认同。从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来看,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可以把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它体现了人的道德认知从外在向内在、从他律向自律、具体向原则的发展过程。据此在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规则意识教育,培养他们遵守爱国主义具体行为规范;在中学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和信赖,如何做到对国家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利益;在大学阶段,应当帮助大学生在原则高度把握爱国主义,形成理性认同,并立志为之献身。不过不管在哪个阶段爱国主义教育都不能忽视了生命体验,只有纳入到自身生命历程中才能真正地化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本文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 俞良早.对社会主义史上一个迷案的透视——关于所谓一国或数国社会主义首先胜利的理论[J].江汉论坛,2018,(4).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吴灿新.爱国主义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J].伦理学研究,2017,(6).
[6] 宁采.爱国情感绝非民粹主义[N].人民日报,2019-06-06(4).
[7] [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兰美荣,卢黎歌.关于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2.
[11] 王晓升.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兼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趋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3).
责任编辑:陈 娟
[①] 此处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同于列宁提出用于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相对的概念。此处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受资本家集团所控制,在功能上一方面通过剥削发展中国家并用所获利润的小部分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以国家为工具构建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力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