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践 走进现场 感悟时代 汲取力量

2022-08-28 22:57:24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 喻季欣

喻季欣教授在亚洲微电影学院“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新闻实践活动总结汇报会上的总结讲话


 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党群工作处和亚洲微电影学院精心策划、组织了7月14-18日赴沧源佤族自治县“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大型新闻实践活动。

 党群工作处、亚微学院15位领导、老师和85位学生参与活动,6位老师、4位学生全程深入沧源县两个中缅边境乡、6个佤族村寨广泛采访、有力宣传“乡村振兴故事”。师生5天顶酷暑、走山村行程2500余公里、翻越数十座高山、峡谷,采访56位村民、专业户、村书记、乡党委书记和10位我校驻村干部,在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云南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作品9篇、地市级媒体3篇、学校网页1篇,亚微学院“汀鹭微影”推出12篇、图片147幅,体现出高站位、高质量、大体量、大作为的“五个一”突出成果。

一、提升了一个格局

 这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站位高、格局大,突出体现在师生们深刻认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大局与战略,以立足乡村振兴现场的优秀新闻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强烈意识,身体力行我校作为国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在活动出发仪式上,党群工作处处长施勇和亚微学院院长石安宏专门为学生授旗、送行并讲话,热情洋溢为师生们鼓劲,提升同学们对活动宗旨、行动意义的认识。

 在深入村寨的5天调研、采访中,在与乡村振兴一线干部、特别是和我校10位驻村干部的交流、对话中,同学们深为触动,得锻炼、出作品,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明确了锻炼成才、学成有为的广阔天地。4位同学一致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懂得了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毕业后去乡村振兴一线必定有我们。”

 3位年轻教师罗金文、张浩然、李云勇在带学生、入农户、用专业的高强度实践中增强了自身成长的动力,一致表达不负使命、更好建设学科专业、打造实践教学品牌的深刻思考。

 有个小故事。刘绍彬老师的新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师生走进沧源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华网发布后,由于编辑改稿时在内文中把校名“西”字打错成“戏”字,他马上联系各方与新华网编辑沟通改错,学校党群工作处领导一起积极行动,有效解决。这及时、有效、广泛的社会资源调动,正是大格局的新作风、新能量所致。

 大实践、大课堂,全面开阔了眼界,有力提升了格局。

二、开创了一个行程

 这次大型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作为的新闻实践教学与立德树人、实践育人行程。开创这个行程,标志着亚微学院社会实践教学迈开大步,树立起亚微学院一个行进里程碑,为学校全面建设闯出新路。

 感恩时代,奋发作为。为更好地认知新时代、新征程,这次活动,师生们专程前往班洪乡采访习近平总书记给18位村支书回信中的两位老支书胡德学、胡金明。看到师生们的到来,两位老支书激动地对大家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鼓励的不只是班洪乡的老支书们,而是全乡、全县、全省人民,包括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顿时激起师生们的火热情怀、坚定信念。不仅如此,两位支书应邀在他们答问的文字稿上专门给师生们赠言:“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继续高唱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两位支书郑重签上名字,连同这页文字稿一同赠送师生们、赠送我们学校。

 深入实践,走进现场;感悟时代、汲取力量,正是这次社会实践行程的召唤,是新闻实践教学的魅力,是我们滇西学院人的坚实行动。这行程因此而升华、而精彩、而催人奋进。

 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这次高质量、大体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展示了我校新风尚,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增光添彩,更是亚微学院教学中创新、突破性的第一次。第一次把学校国门大学的良好形象、办学理念、师生作为、乡村振兴成果短时间连续地、多篇次地刊登国家顶级媒体。师生新闻作品上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一直是亚微学院新闻教学培养人才仰望的目标、冲刺的努力,这次如愿以偿。

 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这个行程迈出了亚微学院社会实践教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学生成长成才和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一步,并多方面成为亚微学院的第一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行程。

 开创一个行程,开启亚微学院社会实践教学一个崭新篇章。

三、锻炼了一支队伍

 国门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实践育人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亚微学院突出擦亮“我行我动”的实践教学品牌,这次活动是今年连续进行的该系列活动之一。

 “我行我动”的理念是:立足现场,以行求解,做最富于行动的新闻人。亚微院以此为突破口,把实践教学拓展到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突出专业课程实际,提升学生实操技能,汇聚实践教学动能。“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切中了时代脉搏,适应了社会发展,把准了师生教学兴趣,收获了实践育人的成果,多方面锻炼了一支队伍。

 新闻之新,新在现场,新在及时。如何把每天的调研、每次的采访及时成为新闻作品,更重要的是及时刊登在媒体,这是新闻人的本领,是新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标。

 出发仪式结束,大家登车出发,老师们随即就在车上开始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传授新闻写作方法。3个多小时行车到目的地,学生们的新闻作品构思成型。下车后随即进行的第一个采访(拱弄村),老师们便一边引导提问,一边结合现场给学生们细化写作要求,不到1小时,学生们的作品完成,经老师修改,作品发出,当晚“今日临沧”融媒体刊用,第二天人民网、《学习强国》转载。

 读着自己的作品,品味老师的指导,学生们感奋不已。现场得锻炼,实践出真知。第一天社会大课堂的“我行我动”给了同学们在教室小课堂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收获。

 5天不停的采访、拍摄,日夜不停的写作、制作;一个接一个的转场,一篇接一篇的作品,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强化本领,成为富于行动的新闻人。

“这是我读大学4年来最难忘、收获最大的一次社会实践,一堂永生难忘的课。”学生周蕊这样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四、推出了一批成果

 社会实践活动一天天推进,推进师生们的认知与努力。“讲述乡村振兴故事”一次次出新,出新在成果挂满大课堂内外的枝头。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容量大,综合性突出,整体地把“立德树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成果、行进路径推进。

 亚洲微电影学院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牢记使命,守正创新,为这次活动保驾护航,增添异彩。学院党总支书记刘绍彬同志既是带队领导,又是专业指导老师,他活动走在前,写稿夜以继日,成为团队的榜样。党支部书记李云勇老师任劳任怨,粗活累活的后勤服务全程包揽。党建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得以不断推出,一篇篇新闻力作得以登上国家级媒体。

 7月17日晚,沧源县纪委书记袁国盛特意邀请全体师生与沧源县多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你们在沧源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给了我们震动,也给了我们感动。沧源乡村振兴需要助力,需要更多人才,希望你们常来。”他这样表达交流目的。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苏应鸿说:“为喜迎二十大,沧源县盼望有乡村振兴新作为的报道登上国家级媒体,你们想我们所想,感谢你们,希望今后开展合作,给我们更多助力。”

 沧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立亚、勐来乡党委书记赵学龙、勐董镇镇委副书记杜红在和师生们的交流中,都对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高度评价,表达开展合作、协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强烈意愿。

 开拓社会实践教学大课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把成果收获在祖国的大地。几天实践,真切交流,进一步把师生们的激情点燃,把“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内涵深化、拓展。

 “我们要好好思考下一步的学科建设,放大这次成果,把学科建设做实。”张浩然老师这样满怀信心地表示。

 “我们还要更广泛、更深刻地理解教学成果、教研成绩。瞄准应用型人才,出大成果。”罗金文老师这样思考“成果”的话题。

 这次大实践,留下丰富的教研材料,不仅为下一步出版有关实践教学读本、作品集作有准备,也打下了今后课题、项目和社会合作的良好基础,为学生参加省、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种参赛提供了扎实的素材。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前景美好。大成果,可以预期。

五、形成了一种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次活动,多方面为今后的社会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亚微学院的一种范式。

 第一,精心策划。社会实践教学,都应该明确目标、路径、方法和措施,包括行程细化、生活保障、人身安全、社会资源协助等。这次活动,策划到位,行程紧密而有条不紊,师生安心又安全,特别是具体成果有预期,整个行动重点清晰,出作品、登作品措施均有预案,前方后方通力协作,执行到位,是很好的参考案例。

 第二,精准运作。校外教学、团队行动,既要周密部署,更要措施到位,精准运作,大家都做明白人。这次活动从领队、领衔专家、指导老师与学生的职责任务,都具体而明确。在此基础上每人还有自己的工作方案、小计划,做到了心中有数,环环相扣,协调实施;瞄准目标,精准运作,形成有序、高效的整体。

 第三,精打细算。这既是指财务、后勤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出成果、锻炼人才的考量,即投入与产出成正比,避免得不偿失。一次大型实践教学需要获得学校的高度重视和一定财力支持,要不负厚望、精打细算。这次活动,师生们吃、住、行既有一定保障,又能厉行节约。特别是在出成果、锻炼人才方面,部署周密,富有成效,是活动的整体策划、精明运作、步骤细致有序形成合力实现的。

 大型社会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次突出的做法是系统思考、全面策划,整体部署、协调行动,瞄准成果、逐步推进。同时与打造“我行我动”实践教学品牌系列活动有机衔接,形成了层次、连接、路径,为亚微学院社会实践教学全面带动学科建设、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树立标杆、形成指引。

 任何一次活动的经验都是有限的。这次有限的经验,留给我们深长思考和参照,从而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范式标本。


责任编辑:魏正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喻季欣教授在亚洲微电影学院“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新闻实践活动总结汇报会上的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