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周志忍教授在飞书平台做客成电讲坛“百年辉煌”系列讲座,带来题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回顾与展望》的主题讲座,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历史、特征,并介绍了对机构改革的未来展望与思考。
讲座伊始,周志忍教授介绍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简要阐明了党和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仍在贯彻落实中的现状。他说,研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有两个展开角度,即相关宣传贯彻诠释中央文件工作角度、学术专业审视角度,这次讲座将主要着重于第二个角度。他把从专业角度的审视比喻为“大夫看病”,表明这种角度着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批判与审视。随后周志忍教授介绍了改革状况分析的四个方向,即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变化情况、大部门内部的机构整合状况、新一轮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的未来展望与思考。
在国务院机构设置变化方面,周志忍教授指出,社会和学界形成的两点基本共识,一是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力度很大,二是改革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实际上存在谬误,这两点所谓“共识”是前后不一致的统计口径导致的不科学的结论;在统一统计口径,即采用将目前不在统计范围内的机构类型从头到尾都不进行统计,或按目前标准统一核算七轮改革中的机构数量的计算方法后,就可以得出国务院机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和稳健特征,既没有大刀阔斧、也没有陷入所谓的精简膨胀怪圈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周志忍教授提出,对机构改革的关注点不应是机构数量的减少,而应是结构的优化以及性质定位方面的进展。
在对大部门内部的机构整合状况的考察与分析中,周志忍教授选取了三个角度,即考察“辅助机构”的整合状况、考察“业务机构”的整合状况与考察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状况。对于“辅助机构”的整合状况周教授总结出了“彻底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整合没有进展”的三种大部门内部辅助机构整合情况,并指出了某些具体部门的具体问题。对于“业务机构”的整合状况,周志忍教授通过对国内具体状况分析与新西兰商务、创新及就业部的大部制改革进行比较,得出了大部门内部的机构整合总体发展不平衡、但大多数大部门的内设业务机构还是经历了整合过程、大部制改革只能算迈出了第一步的结论,并提出了只有大部门内设机构的合理整合才能实现改革所追求的目标的见解。在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状况方面,他指出在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成效非常辉煌,但成效与机构改革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立,并从多个因素分析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革意见。
在对党和国家于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的讨论中,周志忍教授首先从覆盖全面性、触及问题的层次深度以及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三方面介绍了新一轮改革与前几轮改革的不同,接着他解释了改革历史演进值得被关注的原因。中国政治运行的特征之一就是原则的一贯性与实践的多样性;曾经的经验只有在经过系统的记忆与梳理的前提下才可以审视当下指导未来。随后周志忍教授从党政机构设置模式的变化入手,结合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当前改革现状向同学们介绍了本轮改革背景的特征。不同于以往“矫枉”的性质,新一轮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是在党政合一高位上的同向大力度调整。周志忍教授还介绍了党政机构合一的三种方式,并结合自己在考察中所遇到是实际问题阐述了改革中同向大力度调整的认识问题,并就党政机构合一的其中一种方式入手探讨了党政机构新模式的运行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周志忍教授阐释了自己对于机构改革的未来展望与思考,提出了就机构改革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式、改革目标和公共责任、改革总体设计与统筹协调以及机构改革的精细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并给出了可能的改革。周志忍教授总结道,改革有外部的标志性的事物,但改革真正重要的在“部门挂牌”、领导任命后连续贯彻改革的精神,明确改革后的体制需要如何运行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只有做好了这些实质性事务,才能达到既加强党的领导又加强政府的效率效能真正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系的发展的目标。
相关链接:
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人事部社会科学研究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政府改革与创新、政府绩效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主编学术专著十余部。组织开发了“政府协同治理”、“网络治理”等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译丛,论著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主持了国际组织、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项目多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