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助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地区减贫

发布时间:2020-10-13 09:31:19

科技助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地区减贫

——福州定西生态扶贫合作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

引言: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即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切入点,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进行产业扶贫,有效解决了生态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贫困往往与生态环境脆弱伴生,中国14个连片贫困区大多与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重叠,二者的治理也成为长期以来的难题。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森林覆盖率仅为12%,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5%,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现全市共有乡村人口184.43万人,辖区内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6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全市共有34个深度贫困乡镇、557个深度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325个,非建档立卡贫困村232个,脱贫形势严峻。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西部地区减贫,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一项政策。聚焦定西贫困,福州与定西两地政府探索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切入点,在定西市开展生态扶贫等活动。该活动由福州市林业、水利部门共同管理,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方案设计和技术指导,造林企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广泛参与,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二、实施进展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项目自2017年开始实施,服务团队针对定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实际,并充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结合甘肃省定西市气候、土壤等实际,在试验中进行造林技术、种植模式等创新,在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药、林农、林旅、林草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开辟了生态扶贫、改善环境的新路子。四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总面积19539.3亩,总投资6955.2万元,累计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1159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528.7599万元,户均收入0.4562万元。并通过从事生态林的抚育、管护工作,进一步增加劳务收入。这种特色的扶贫方式,受到国家扶贫办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主要特点

项目实施程序为:项目选址-设计-专家论证-评审设计方案-招投标确立项目施工企业-造林技术培训-施工企业带动贫困户参加项目建设-后期抚育管理-项目验收。通过将贫困户引导到参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林下套种等环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使用贫困户或以贫困户为主成立的育苗合作社的苗木,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来源。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两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明确不同参与机构的作用和责任;第二,明确资金筹措及监管方式;第三,贫困瞄准,确定项目实施对象;第四,推进工程建设;第五,解决实际困难;第六,与其他产业扶贫措施相结合,发展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明确不同参与机构的作用和责任。其中,两地政府共同确立项目选址、实施规模;福州市水利局、林业局作为实施主体,福建农林大学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全程参与工程实施和技术指导;定西市政府协调农民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定西市林业局作为项目主管单位,保证项目实施和质量监督;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局和通渭县林业局负责组织项目招投标和项目实施;中标企业(施工方)负责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

2.明确资金筹措及监管方式。资金共由四部分组成。其中,中央财政退耕还林苗木补助40.85万元(6.06万美元),福州市级财政资金4407.54万元(653.65万美元),福州市县级财政资金2547.66万元(337.82 万美元),福州市扶贫基金会捐款406万元(60.21万美元)。为保证专款专用,福州定西扶贫协作前方指挥部出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各县区林业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向项目主管单位(定西市林业局)提出申请,项目主管单位审核后,向前方指挥部申请资金,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招投标约定向中标施工队发放工程款,项目主管单位对资金进行中期、后期监管。

3.贫困瞄准,确定项目实施的对象。项目着眼于改善定西市干旱缺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和人口贫困问题,通过开展生态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植被覆盖,改善当地小气候,同时兼顾长、中、短效益相结合、短短效益相结合,培育发展林下套种、经济林果、林下养蜂、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模式。项目坚持政府引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不同的方式吸纳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项目建设过程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生态产业链中。

4.推进工程建设。20173月,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开始实施。项目实施以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推广、进度质量、后期管护五大环节为重点。(1)规划设计。高起点规划,项目规划有四个功能定位。一是集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建成高标准试验示范林;二是建成以后集水土流失治理、森林景观、旅游、观光、科普于一体,为建设森林公园打下基础;三是建成定西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是生态扶贫的样板工程。(2)工程实施。工程实施中,严把六个关口,确保四个到位。六个关口是:种苗、整地、栽植、监理、督查、责任关口。四个到位是: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技术措施到位,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四是工程质量到位。(3)技术推广。一是定西造林工程中第一次实现机械化整地;二是造林施肥,每穴都适当施有机肥、化肥和保水剂,在定西的生态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三是所有的造林都配套了滴灌工程,在荒山造林中也是第一次;四是不同的造林密度和造林混交模式,改变了当地以往造林单一树种和单一模式的现状。(4)进度质量。抓进度,保质量,抓质量,促进度。一是采取人机结合,加快了进度;二是抓质量监管。在整个造林期间,福州、定西的技术人员全程跟班现场作业,抓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三是积极开展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5)后期管护。针对定西以往造林后期管护少、质量不高的模式,增加造林后连续养护抚育3年,包括浇水、扩穴、培土、施肥,确保成林、成景。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生态,绿化了荒山,通过植物有效配置与种植试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植被覆盖,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集生态、文化、美化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景观。

5.解决实际困难。首先,在生态林建设项目初期,退耕还林补助款较低1200/亩(177.97美元/亩),贫困户退耕后增收能力较弱,积极性不高。为此,两地政府通过打造规模短、见效快的城郊菜篮子等传统农业,实现退耕贫困户的短期增收,为观光农业等建设时间长、可长期为贫困户创收的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生态林建设项目为露天作业,实施区域广、面积大,容易受到森林火灾、有害生物、极端恶劣天气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此,两地政府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通过建立森林火灾防扑灭机制、森林有害生态综合防治机制、极端天气预测预报机制将风险降至最低。

6.与其他产业扶贫措施相结合,发展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模式。除生态扶贫外,项目实施主体还积极发展产业推动贫困户增收。(1)发展特色林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实现沃土工程和以耕代抚相结合。(2)发展林蜂产业。在生态林的花期养殖蜜蜂,果期可实现观光旅游和采摘模式。在桃花、刺槐花和香花槐林的花期养殖蜜蜂,果实成熟可以加工成工艺品。(3)农林复合经营。林下套种蚕豆、大豆和胡麻等农作物,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民创收。(4)发展森林旅游。以带动贫困户发展为目标,发展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

四、成效经验

(一)主要成效

第一,贫困户增收渠道扩大,收入增加。目前已建成生态林面积19539.3亩,在生态林建设过程中,贫困户通过以下途径增收脱贫:参与项目建设获取报酬的贫困户1159户,每户年均增收4562元(671.21美元)。(12017-20120年,生态林项目建设需整地、栽培施工、抚育等劳务用工,施工队中吸纳25%的贫困户人员参加。899户贫困户参加造林、抚育,每户年均增收3050元(452.32美元)。(2)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获得工资性收入。生态林项目建设增设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21个,每年8000元(1186.41美元)/人。(3)贫困户退耕还林补助。退耕还林的贫困户204户,每户平均可获得补偿款7843元(1163.13美元)。(4)通过采购35户贫困户的苗木,户均年增收22207元(3293.34美元)。(5)其它途径。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套种当地特色中草药及优良品种的大豆,长短结合,也可获得部分收益。

第二,生态环境效益增加。经测算,每公顷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3.26万元(4834.93美元)/公顷年,该生态林每年将产生生态效益4246.54万元(601.49万美元)。

第三,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1)基础设施改善方面: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普、发展林下经济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万亩森林公园,并配套建设了约30km的机耕路,6100方的蓄水池,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的村民生产生活。(2)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方面:生态扶贫建设,丰富了森林景观,培育了森林旅游资源,未来将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餐饮业、交通、住宿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拓宽就业门路,增加社会就业机会。(3)贫困人口能力提升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育,设立生态管理员岗位,以森林、草地等管护为主,让足以胜任这些工作的劳动力参与管理工作。实施互联网+扶贫,拓展生态扶贫绿色平台,扩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本地生态脱贫。(4)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方面:生态林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陡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耕种习惯,将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的富裕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开展多种经营,获得更多收入,从而加快了全市脱贫致富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真实故事】

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岔村村民李锋,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地为生。2018年,他家的 40亩山地,被列入生态林二期用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当年可获得退耕补助 2万元(2966美元),改变了传统广种薄收的低产状况。李锋参与了生态林幼林抚育,年收入4000元(593美元);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每年收入7000元左右(1038美元),弟弟也从农活中脱身,外出打工了。

(二)经验启示

第一,生态扶贫需要和群众需求相结合,只有能给贫困群众带来收入、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改善,才是可持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基于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需求,确立了脱贫致富与生态改善的双重目标,通过组织专业化力量、开展技术性创新等措施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改善目标的实现。

第二,生态扶贫需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项目立足定西市各县(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制定不同的扶贫项目,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施策,长短结合,有效扩大了贫困户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户收入水平。

第三,落后地区在生态扶贫时更加需要科学规划,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相比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在生态技术方面较为落后、相关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在福州与定西合作展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福州市为定西市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与经验指导,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下一步推广计划

实践表明,该案例完全适用于定西市等西部地区。目前,定西市正在以生态林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花、果、中草药、蜂产业、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的发展。2018年创新的生态扶贫模式已被六部委联合发布《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采纳,并向全国推广。

2018年该案例已在宁夏固原市四个一林草产业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借鉴和推广,专家团队按照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药、林农、林旅、林草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为固原四个一林草产业进行顶层设计时,确定了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四个融合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以构建五美融合新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目标。2018年,固原市建设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试验示范园39个,总面积2.1万亩,引进试验303个品种。2019年,在上年试验成熟可用于推广的品种基础上,筛选聚焦经济效益高的86个优质品种,示范推广163.61万亩,建设示范园57个,面积15.2万亩。2020年,全市将再筛选聚焦40个优质品种,建设259.29万亩。计划到2022年,固原市将推广一棵树面积100万亩(经果林);一株苗面积30万亩;一枝花面积10万亩;一棵草面积300万亩;建设生态林325万亩;中蜂10万群;食用菌鲜产量6000吨;中药材种植50万亩。

责任编辑:张治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聚焦定西贫困,福州与定西两地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福建农林大学指导带动贫困户积极参与……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