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地理系教工党支部开展了民法典学习讨论会的主题党日活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即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纪,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基于此法典,各党员结合自身,学习《民法典》,并互相分享讨论了学习心得与体会。
l 陈志强
通过学习民法典,作为一名研究自然地理的高校教师,对其中的绿色原则特别关注。绿色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是《民法典》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比如,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今后科研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入民法典的一些内容,让更多学生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的理念和原则。
l 陈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主体内容包括七个部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及侵权责任。
通过学习《民法典》的内容,本人对《民法典》的绿色原则的印象深刻。绿色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名高校的地理教师,应在工作中秉持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原则,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实施开展,注重引入民法典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绿色原则,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l 邓海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的主体内容包括七个部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及侵权责任。全方位、多维度的保护人民权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以和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比肩的历史大事件。通过学习《民法典》的内容,本人对物权、合同、婚姻家庭、侵权责任,这四编的认识比较深刻,基本山可以说为民事纠纷案件提供了切实的法理依据。更重要的一方面作用,推动了人民去学法、懂法、用法。
l 高路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民法典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该法典在本次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明确了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充分表明民法典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之上,这与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民法典首次明确了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生命尊严、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其中,行动自由即行为自由,是人身自由权的内容之一。它是宪法中“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具体化,是宪法法律化的表现。并且,在第一千零一十一条专门规定了侵害行动自由的救济方法,即“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剥夺、限制他人的行动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特别是实施惩戒时对行动自由等人身自由权予以特别尊重。
具体在身体权部分,民法典在第一千零一十条明确了“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同时,特别规定了学校等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和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尽管有学者认为性骚扰行为侵害的不是身体权,而是性自由权,将其规定在身体权的范围之中是不妥当的,但仅仅从回答实践诉求,回应公众关切的意义上来说,这一“权宜之计”既避免了受害人以名誉权受损维权时可能对自身人格造成的更大伤害,也对纠正当下性骚扰问题解决的道德化、行政化倾向提供了法律依据。特别是明确了行为人需承担民事责任,将有助于实现对受害学生和教师的补偿和救济,在学生和教师人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此,学校有必要依法建立健全性骚扰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明确具体的受理机构和调查与认定程序,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身体与精神自由免于不法侵害。
l 胡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它内涵丰富,包含人法、物法、到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通过深入学习《民法典》,将使我们充分了解法典内涵的前提下,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利、保护自身的一切合法权限。同时约束我们行事依法,权责对等。学好《民法典》将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和幸福生活。谢谢你!
l 廖善刚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l 林惠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这些亮点如:见义勇为免责、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禁止高利放贷、保护个人信息、界定夫妻共同债务、增加遗嘱形式、守护“头顶上的安全”等。因此,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l 林李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后简称《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将越来越美好,涉及的方面也将越来越复杂,这部法典,关系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个无形的网,全方位保护人民的方方面面,带领人民群众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
l 刘恭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切实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进一步提升了对民法典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其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师生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争做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维护民法典的表率。
l 刘梅冰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性法律,2020年5月28日公布、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直接影响着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中,《民法典》在第九条确立了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在物权、合同和侵权编等分别设置了若干与绿色原则对应的具体条文。
作为一名研究自然地理学的高校教师,对绿色原则的感悟较深,其传承了我国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充分彰显了清新的生态伦理精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令人警醒。生态伦理内涵丰富,自然界和人类系一个生命共同体,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文明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因素,求变于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然趋势;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生态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及利益分配的公平,也就是环境正义的问题。
民法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知道,其中各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措施回应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要在工作中秉持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并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注重引入民法典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绿色原则,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l 杨梦淼
民法典于5月28日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从当中许多法例条款能够看出,这部民法典真正做到了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民法典当中出现了许多互联网相关的条例,顺应着“互联网+”的时代特色。网络个人信息得到了保护,明确了网络侵权责任,网络发言和网络虚拟身份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甚至虚拟财产继承也实现了有法可依等等。随着网络通讯愈加发达,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网络也变得密不可分,这些条例的出台,有效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也体现了《民法典》的新时代中国特色。
l 张雪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更新服务零距离。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结婚登记、夫妻债务等,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l 钟全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它是一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我国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民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等都可以从《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是一部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必将为筑牢我国法治建设根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l 朱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重大立法工程。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民法典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要求的精神产物,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特质在法律中的体现,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在立法工作中的实践。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做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在工作中运用民法典的能力和水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