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习专业理论,在实验室做实验,还没想到可以到这里来体验现代农耕生活,体验劳动的美”日前,来自21级化学与化工学院的100多名同学,在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里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开拖拉机,开挖机,学习茶树、番茄苗、南瓜苗的嫁接方法,扛起锄头挖地,种植蔬菜。这是贵州大学《劳动教育实践》课的一幕,也是贵州大学在通过重塑大学生的劳动认知,激发劳动活动的内在动机,助力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尤其是“劳”方面的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是贵州大学本科生必修课,共32学时,覆盖全体在校本科生约3.3万人。学校依托教学实验农场、工程实训中心、科技园以及校外实习实践等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项目建设,其中教学实验农场985亩,工程实训中心15000平方米,科技园10000平方米,年均接待学生12300多人次。学校从2022年开始,计划四年内投资1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科教区、农耕文化教育区、智慧农业展示区、管理服务区、观赏园艺展示区、大学生双创实验区、现代设施农业教学区和种质资源科教区等8大功能区,贵州大学劳动教育平台将更好满足全省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实习需求。
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说:“我们希望全校的同学,通过更多的劳动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贵州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每次劳动实践课之前,中心的老师们都要为同学们播放《大国工匠》《两弹元勋》或《时代功勋》等纪录片,或者是请劳动模范为同学们现身说法。通过这样的课前引导,引领同学们认知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刘丽同学说:“看了他们的故事,让我对‘劳动’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平凡的劳动者辛勤工作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才能衣食无忧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
杨俊同学说:“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工匠精神,也是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不计得失,摒弃浮躁,脚踏实地。用这种‘德’‘行’浸润灵魂,不断前行,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贵州大学在开展“以劳育德”过程中,坚持以劳动精神丰富德性内涵,以劳动理论教育提升道德认知,以劳动实践教育推动道德行为养成,以劳动关系生成促进道德情感认同。在劳动实践教育中,贵州大学组织学校的教师团队,或者聘请能工巧匠、社会劳动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利用学校的教学实验农场、工程实训中心或者贵州广阔的农村天地为平台,同学们时而在农场、在实训中心,时而在田间地头,感悟劳动带来的灵魂洗礼。
为了能够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上好劳动实践课,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农场专门划拨180多万资金购买了大量的现代化农机设备,农用挖掘机、履带旋耕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一应俱全,同时,为了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并上好课,实验农场还专门成立了专业化指导团队、日常管理团队、服务保障团队等,为同学们提供全流程指导与服务,营造一个安全的劳动学习环境,让他们劳有所得,劳有所获。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农场副场长龙友华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实验农场要在同学们来上课之前,把上课的器材,比如锄头、剪刀以及一些作物的种子、化肥等为同学们准备好,把机械的油加好,把设备检查好,为同学们顺利、安全地上课做好各项准备。”于是,有文科、理工科、医科、农科不同学科的贵大学子们汇聚在学校的实验农场,他们或体验着农业机械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变化,或亲自拿起锄头感受传统农业文明,或认真求教着专业的嫁接方法,或为果树进行着修剪,此刻他们化身为中国大地上的普通劳动者。
杨贵珠同学说:“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劳动是人生成功的基础。我们要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劳增智,知行合一
走进贵州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来自学校各专业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特长进行自主选择,钳工、车工、木工、焊接工等都可以成为同学们选择的对象之一,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着一个个个性化的、以贵州大学楼宇名称命名的“至善锤”“明俊球”“笃行勺”等。
训练中心主任王旭告诉记者,工程训练中心主要负责挖掘劳动元素,拟定课程目标,新建、改建劳动教育场所,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劳动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锤炼劳动品格、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德智体美劳全面受教、全面发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人才。
实训中心的老师们通过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平台,教会同学们进行工程认知,然后利用平台的各种资源(实验室、车间、工作坊)进行“作品”的原创(构思)、设计、制作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劳动活动。课程要求学生体验经典和现代制造技术方法,还包括设计与原型开发、成形制造、机械加工、智能制造、产品分析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一些实践基本技能,懂得一些创新理论,明白一些管理规范,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劳动能力。让学生在“劳中学、学中思”,亲身体验“工程”的魅力。
刘同学说道:“我这次报的是木工,根据课程开出的‘菜单’,也就是劳动训练项目清单,我选择做一个勺子来完成课程的劳动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做出来了,感觉还挺好。”
王旭说:“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致力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劳动教育可以激发他们对劳动本身的思考,获得多方面感悟,进而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知行合一。”
2019年,贵州大学李龙进实验师在实验农场结合场地优势、机械优势,开设了《超越父辈的劳动—农机化田间操作》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三农”情怀,懂农业,熟悉农业机械操作,懂技术的新时代新农科复合人才。在现代农机教学中植入传统农耕体验环节,在传统农耕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父辈们的辛苦。然后走进农机世界,学会基本操作并进行田间耕作和管理。通过效率对比,让学生体会机械化带来的效率提升,知识可以改变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热情和创新精神。课程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积极参加,许多害怕劳动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 并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农机操作能力,提升了实践。李龙进告诉记者:“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会倍加珍惜劳动成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固化思维模式,推陈出新,提高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劳育美, 各美其美
“这两年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学会了简单地嫁接技术,感受到了植物的生长之美。”“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包,从构思、做图纸,到最后成形,我感受到了动手之美。”“有很多劳动,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完成,这是一种合作之美。”
贵州大学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鼓励他们在劳动中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近日,在贵州大学实验农场,基地老师侯再忠带着同学们体验无人机喷洒农药;在植物角,同学们学习并操作茶树、番茄苗、南瓜苗的嫁接方法(枝接、劈接、芽接);在实验室,识别常见的农作物种子、了解种子质量检测方法、为基地成熟的芒果检测糖分……
化学生物学创新班2101穆鸿源说道:“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且有意义的体验,让我对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文化以及劳动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