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研究

2024-10-31 17:23:39 李晓锋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研究

李晓锋

要: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从文化机制的角度探讨其优化路径的诉求。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需要从主体要素、精神要素和语言要素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丰富网络先进文化的供给,形塑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发挥网络记忆“凝聚性结构”的作用,从而通过文化合力形成网络空间的文化模式,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机制、系统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如何将思政育人的作用延伸至网络的虚拟空间,不仅指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教育课题,同时也关乎当下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治理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为破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难题提了方法和路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网络信息多元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碰撞,但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在挑战的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

第一,虚拟空间的道德判断挑战: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逾越道德界限,例如,出现不负责任的诽谤、散布谣言以及网络破坏行为。这种道德判断的模糊性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信息过载与筛选挑战: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即时性可能使学生面临信息过载的困境,因此,培养良好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学生仍处于思想观念的成熟期,对信息的辨识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

第三,网络依赖与自控力挑战:部分大学生呈现对网络产生依赖,这可能对其线下学习、社交等生活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主要依赖于道德的自律,并且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容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

第四,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网络空间充斥了大量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内容,这既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冲击,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未带有预设的价值性,在作为工具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主体在劳动过程,其自我的价值理念投射到工具中,因此产生了高低优劣的价值判断。因此,网络空间的存在,虽然一方面为道德提供了滋生不良文化的土壤,但另一方面,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首先,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和学习平台,例如内网和各类社交媒体。网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得正面的教育信息能够迅速且广泛地传播,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其次,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并降低了沟通成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现实社会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其沟通的工具相比之下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其次,网络环境下的交互方式和个性化的内容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后, 拓宽了交流的渠道的拓宽,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直接的渠道。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种交互性的教育方式将主客体有机交融起来,构建起共生共存的关系。

概而言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应对挑战,并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机遇,创新教育方式,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从文化机制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也具有了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文化要素

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是在系统论的视域下来展开。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制动的原理及机器内部各机件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机器的运转实现一定的功能。在这种视域下,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就是要将网络空间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优化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发挥网络的正向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挖掘有利于道德教育的资源,同时,对那些可能引发道德失范的因素进行有效遏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应网络环境的教育机制,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般而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其构成的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要素、精神要素、语言要素和价值观要素等内容。在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文化机制得以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系统。

主体要素是指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他们是网络行为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主体的建设根本目的是“文化人”的建设。强调“文化人”的培养,意味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道德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先进文化的生产主体以及传播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主体的建设首先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化其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既要“能用”网络,也要“善用”网络。

精神要素是指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要素不仅包括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融合了现代网络社会的特点,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层面,则是建构虚拟社会的价值共同体。网络是“熟悉的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建构起共同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纽带,而情感的感通恰恰是道德价值共同体建构的起源。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熟人社会”是传统道德观念生成的场域,而在网络空间中,这种“熟人社会”的道德情感转化为一种新型的虚拟共同体意识。情感的感通不再依赖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而是依赖于网络这一特殊纽带,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时间的道德情感连结。同时,道德示范也是网络道德生成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正面典型和榜样行为,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引领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用文化认同的方式促进网络公民的政治认同也成了可能,文化认同提供情感认同的基础,将网络的价值观念塑造成一种“凝聚性的结构”。

语言要素是在网络社会中起到沟通交流的工具,这里的语言不仅仅指网络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的工具,同时也指各种具有价值传递功能的象征符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语言要素扮演着传递价值观、沟通思想的重要角色。各种网络活动包括仪式、图腾等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这些语言要素的建设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更是塑造网络道德氛围的关键。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文化结构

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具有稳定性的机构,通过文化要素的建设,也促进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建构起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结构。

一方面,通过丰富网络先进文化的供给,形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表层文化。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的基本矛盾已经由“够不够”转向了“好不好”,文化供给由量变转向了质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注重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品质,以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那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其网络行为的自律性。这样的文化结构,不仅美化了网络环境,也为构建和谐虚拟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分配方式由传统网民自主探求转向了算法推荐。在这种算法推荐的机制下,个性化内容得以精准推送,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在中层的文化结构层面,则体现在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存在是以数字身份的形式呈现的,这种身份的构建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自我认同,还受到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具身性”的人的功能在网络社会中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道德行为的表现和认同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网络社会的具身性使得道德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互动,而是扩展到了虚拟空间。

在深层的文化结构层面,则提出了形塑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诉求。群体的普遍行为的选择,往往是该群体的集体心理和集体意识决定的。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就提出了要从部族的心理结构来考察该部族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同理,网络公民虽然不构成部族的行为方式,但也是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例如,网络圈层化的存在,让使用某一平台的网民具有类似的行为方式,这种圈层化表现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容易形成“饭圈”的不良文化,也形成知识分享、共情的平台。因此,通过网络先进文化供给的方式,在网络社会中形塑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的一种可能进路。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在文化整合为一种文化合力下形成,网络社会的文化模式同样需要网络先进文化有机整合,凝集成一种正向的合力。网络社会的文化活动是网络公民的集体行为的外化,这种合力将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构建以正能量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我们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促进其在网络世界中展现责任与担当。

网络文化活动可以表现为一种怀念行为,例如在网络中举行各类爱国主义的纪念活动,对革命先烈进行悼念,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同时革命的活动升华为一种历史记忆,历史记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当代进行意义的生成。克罗齐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在网络空间中得以延续,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记忆可分为创伤记忆和美好记忆,创伤记忆可能凝集记忆的集体情感,激发出对和平与正义的深切渴望,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仅让我们深刻反思和平的珍贵,也让大学生理解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而美好记忆则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如国庆节网上升旗仪式,既能唤起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也能强化国家认同感。又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以辉煌的历史作为记忆、经验的载体,激发人们向前看。历史记忆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回顾,它还构成了政治认同的基础。成就体现在实践的总结上,理论的形成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这种理论体系也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学理性。作为实践的结晶,理论对政治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提供了知识认知的基础。知识认知构成了认同价值观念的前提。这种美好记忆最终又将反作用于网民的网络行为方式。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规范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以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文化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成性”的理路,并且与法律规范、技术规约等“约束性”的理路相辅相成,是在“去不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了“生成善”的实践途径,因此建构起完善的、畅通的文化机制,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道德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2023WQNCX03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袁宝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建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需要从主体要素、精神要素和语言要素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