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缘起与筹建

2020-08-31 06:09:15 邯郸政协 尚荣生 赵国智

前 言

1946年3月,在刘伯承同志的亲自主持下,一座规模宏大的革命纪念建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河北省邯郸市破土动工,历时4载而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陵园的建设极为关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同志曾亲临谒陵并题词赋诗,对安葬于此的左权将军及200位革命烈士表示深切悼念与缅怀,情殷谊浓,感人肺腑。40年来,陵园建筑设施不断完善,宣传内容逐渐充实,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 缘起与筹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派遣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转战平原,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本区为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北方局所在地,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心脏与神经中枢;解放战争时期,本区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战场之一和全国反攻的主要战略基地。晋冀鲁豫边区,从1937年冬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有着11年光辉的历史。11年间,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曾经历过千万次浴血奋战,消灭数以百万计的敌人,几十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为了永远纪念先烈,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教育人民,培养民族正气,在1946年3月19日召开的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2次会议上,将建立烈士陵园问题,列入大会议事日程,当会议进行到第9天(27日),大会执行主席聂真同志宣布建立烈士陵园的提案时,受到全体参议员的热烈拥护和欢迎,会上讨论通过了修建烈士陵园的五项办法:

⒈ 在邯郸建立陵园1座,作为总的、代表性的陵园,主要纪念八路军前方总部和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之牺牲烈士。

⒉ 在长治修建陵园一所,纪念决死队及最近抗战以来所有烈士。

⒊ 各个行署,各修建陵园一所,纪念该区党政军民自抗战以来,各种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⒋ 由边区成立编纂委员会,凡抗战以来的烈士事迹,人民在斗争中的功劳成绩,都编纂之。

⒌ 建立陵园,经费开支颇大,可交由边府去筹备。

至30日午前,对建园问题结合优抚工作进行了讨论表决,确立了建园地址,并通过了如下决议:

“为纪念边区子弟兵光荣牺牲之烈士,在邯郸建立陵园,纪念八路

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及一二九师牺牲烈士;在长治

建立决死队烈士陵园,纪念决死队牺牲烈士。

号召与教育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对国家民族有丰功伟绩因复员而还

乡的抗日军人,多方予以爱护尊敬与帮助,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安慰,生

活上得到保障,对革命烈士要发动遍及各个角落的纪念运动,搜集与表

彰其英勇事迹,以昭民族正气。

一九四六年三月三十日”

决议通过后,当天下午,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伍胜、参议会副议长邢肇堂、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薄一波、张际春、参谋长李达及杨立三、宋任穷、高树勋等偕同全体参议员到预定地点——邯郸城南郊(原日本东亚神社遗址)举行破土奠基,刘伯承司令员挖了第一锨土,并发表了讲话。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座落在这里,给古老的邯郸城增添了新的光彩。

二. 施工过程

建造一所规模宏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物,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是颇为不易的。这时正处在8年抗战和上党、平汉战役结束不久,国家未建,交通未复,国民党军队还盘据着邯郸南北城市(安阳、永年),土匪特务活动猖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就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动工了。

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直接领导下,首先组织了“筹建委员会”和“设计委员会”及“工程处”。筹建委员会由刘伯承、杨秀峰、邢肇堂、张际春、薄一波5人组成。设计委员会以军区司令部军政处长杨恬、边区民政厅社会科长金力耕、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备耕为委员。工程处由原隆尧县县长张芥石、边府参议何如愚2人负责一切工程建筑事宜。同时调冀南书店邹雅同志负责日常测绘工作。

各种组织健全后,即着手清理工地,测量面积,确定边界,当时总面积共109市亩,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建园工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日军东亚神社废址上,建成花砖围墙1000余米,宾馆1座及职工宿舍、花窖等房屋47间,开支冀钞一千二百四十余万元,同时购买了部分花木,使陵园初具雏形。

陵园在修建过程中,遭到国民党军的破坏。1947年敌人曾两次用飞机轰炸纪念建筑,将左权将军墓前70米处炸成深坑(即今左权将军纪念馆周围的莲花池)。这时战争加剧,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陵园被迫停工备战,张芥石调边府哈立生医院,邹雅调《冀南日报》社,陵园仅留何如愚及职工23人,其余全部退出城市,到农村进行农副业生产,筹集经费,留守人员在敌机轰炸下,一面看守器材,培养花木,一面利用空地进行生产,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烈士服务的精神。

1947年7月,战局扭转,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9月,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决定在陵园南面建立烈士公墓和单人墓穴,委派苗毅征同志主持其事,并负责收葬烈士遗骨,共拨冀钞四千余万元。这时,由于我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主要战场已移到国民党统治区,邯郸环境比较稳定,建园进度较快,年底已完成围墙、墓碑、大门等主体工程。

1948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区边合并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转入建设时期,政府又拨给陵园建筑经费现米50万斤,冀钞一亿六千万元,南公墓移交陵园接管,增拨现米50万斤,继续进行修建。张芥石调回陵园,与何如愚合作,加速陵园建设。

这时,由于水泥和石料仍无法采运,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等主体建筑仍不能着手修建。大家正在为难之时,朱总司令路过陵园,他详细了解了全面情况后指示说:目前应先从培养花木绿化着手,主要建筑等有条件时再修。临走时,他奖给陵园边币二百万元。不久,中央交通部批准,把铁路从武安牛洼堡村一直修到陵园,解决了石料运输问题,为以后的全面施工创建了条件。

1949年春,全国各大城市相继解放,革命胜利已成定局,在胜利的凯歌声中,陵园开始了全面施工。2月5日,华北人民政府民政部来函:决定将左权将军遗骨移葬陵园,陵园名称暂定为:“人民解放军前陆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并请朱总司令题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陵园直属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领导。

1950年1月,张芥石去北京汇报工作,中央意见认为:烈士之血已开花结果,陵园建筑也基本完成,可在清明节举行落成典礼,并将左权将军等烈士灵柩移葬陵园,以告慰英灵于九泉。张芥石回来后与大家商议认为:工程尚且浩大,清明节前落成时间太短,因此呈报内务部,改为国庆节后举行。

为了按时完工,建园职工在全国胜利形势鼓舞下,提出了“中午不休工,突击两点钟”的口号,开展劳动竞赛,表现了忘我的劳动精神,到10月初,陵园主要建筑基本完成。至此陵园工程初步结束,它从兴建到竣工,历时4年之久,共开支小米三百五十万斤,约合现在的人民币35万元。


责任编辑:陈占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主要纪念八路军前方总部和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之牺牲烈士。在邯郸建立陵园,介绍缘起与筹建及施工。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