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寻访、编剧、研磨党课……华东师范大学这样讲党史

2021-05-31 14:47:09 央广网

“排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冯契》,不仅是一部舞台剧,更是一次跨时空的对话,是用信仰为自己、为青春赋能的过程。作为演员,我比任何人都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是最生动、最深刻的一堂入党启蒙课。”剧中“冯契”扮演者、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孙嘉临说道。

原创剧《冯契》

原创剧《冯契》:依托师大学脉,演绎红色舞台剧 

如何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感性、具象、易传播?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考量。结合0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将校史文脉和理论成果以感性、生动的方式进行呈现,转化为舞台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艺术视角进行演绎。

5月12日,由大夏书院、哲学系联合排演的原创校史剧《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冯契》一经推广,就得到了师生党员的热烈响应。当剧中冯契自豪地喊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了!”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和代入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正确”“中国向何处去”等宏大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这部剧中,我感受到了一所大学跟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是密切相连的,大学的命运就是这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这个国家不断探寻真理、不断推动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学生党员、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张美茹说道。

重回历史场景:探访郭大力故居,触碰先辈“初心”印记

回溯历史,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曾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郭大力就是主要代表之一。1927年,22岁的郭大力从大夏大学毕业,即开始准备《资本论》的翻译,成为《资本论》全文首译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郭大力叙述道:“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

正是革命的需要,正是国家独立的需要,郭大力将翻译《资本论》视为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使命。1938年9月,《资本论》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提到:“我在下乡的时候就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也记了很多本笔记。我读过的几个译本的《资本论》,最喜欢的是郭大力、王亚南版本。”

2021年4月,时隔近百年,大夏书院“学生党员宣讲团”奔赴江西省赣州郭大力故居,实地搜集和考证郭大力的事迹,重新翻开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到郭大力在翻译《资本论》时的“锲而不舍”。寻访队成员、2017级中文专业漆健桦,全程记录了寻访郭大力故居的点点滴滴。在郭大力故居前久久留连,漆健桦感慨道:“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这种‘锲而不舍’精神,才有了真理的传播,才有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仰。”

百名党员讲党课:00后学生研磨党课,讲好点滴党史故事 

冯契、郭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信仰者和传播者,也是重要而宝贵的校本红色资源。为让这些校本资源在党史学习中“活”起来、传播开来,让青年学生有更深刻、更直观、更丰富的体验,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不断探索创新传播形式。在演绎舞台剧、探访先辈印记的基础上,将党史、校史转化为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片段,演绎成一节节微党课,让这些故事在学生中不断去流淌。

“学生讲党课”已经成为大夏书院开展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现已孵化《家书中的“四史”》《伟大的开端》等系列微党课,以《微光中的树德里》《战火中的革命精神》为代表的课程不仅在校内、更在校外、在青年群体中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丰富载体。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密切相关。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中,挖掘校本文化资源,转化为涵育师生、滋养成长、砥砺意志的重要力量,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我们党追寻真理、引领民族发展的光辉历史,是这所学校对建党一百周年最深情的献礼。

来源:央广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依托跨专业通识平台优势,创新党史教育新模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