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报讯(综合/文)自2月24日全校启动网络授课以来,哈工大师生每天在“云端”相约、在学海漫步,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齐上阵,在直播、慕课、翻转课堂、微信互动中自由切换,师生在开课前的担忧与不安渐渐被能熟练掌控各种平台的从容与线上互动带来的新鲜感所取代。
开课一周多来,记者化身“好学生”,在一校三区各学院开设的各类课程、讲座中“潜水”,亲身体验“云端”的教与学。
在感受“云端”教学的新奇与惊喜的同时,记者注意到,由于各类课程性质、授课范围、覆盖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差异,老师们“备战”网络授课的思路和具体方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针对授课范围最广、覆盖学生人数最多的全校公共基础课、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等,授课老师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学物理”是名副其实的“大课”,每学期开课平均覆盖全校各专业近4000名本科生。这样一门“大课”能否在网上开?怎么开?
早在1月末,物理学院就组织大学物理教研室骨干教师陆续召开多次视频会议,通过“虚拟教研室”针对涉及面广的全校基础课开展网络授课的可行性进行研讨。结合受众多、课程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老师们积极对网络授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并互为师生,反复进行视频直播授课演练,感受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授课方案。
疫情爆发时,时红艳老师刚好在广西陪家人过春节,因为疫情期间交通问题,她无法返回学校。手头不仅没有教学资料,家里连宽带都没有,在近3个星期的准备直播课测试和视频讨论中,都是靠全家4部手机加起来的流量来支持。她从零开始准备电子教案,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慌乱,但依然凭着过硬的教学能力为第一周的授课准备出三套方案、提前录播了若干个课堂视频音频。“每次下课时,学生的一声‘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都让我感动良久、信心倍增。”
为保证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李均副教授在网上进行了大量调研,还购买了一批直播设备逐一体验。最终,他选择了“高拍仪”作为辅助工具,它可以把老师在其文本框下书写的文字直接显示在电脑上,就像一块黑板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很好地替代课堂的板书教学,完成物理教学的大量推演过程。
数学学院本学期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微积分系列”“计算方法”“数理方程”“大学数学基础”“文科数学”等,其中“微积分系列”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已于第一周通过网络开课,授课班级达到23个。
网络授课前,数学学院组织授课教师积极做好网络、平台卡顿的应急教学预案,进行多平台结合、提前录制音视频。微积分团队的尤超副教授以学生感受为第一要素,亲自试验各个平台,最终选择了可以自动录屏和回放的钉钉群直播教学:“选用这个平台,主要是看中了它可以同时兼备A(本班级)和B(外班级)两个窗口,方便全校学生自由加群观看直播。”
与此同时,老师们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原有MOOC资源重新组织,建立了基于我校的SPOC,并将直播课回放视频、电子版教材、授课教案、PPT等资料上传至SPOC,形成全新的线上学习库;将原有的纸质作业转移至SPOC形成电子作业,通过学生互评检验学习成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补充习题,每周不定期将习题录制成视频传至SPOC,供学生学习;为了能让更多同学分享直播教学的资源,做到“随时随地学”,有的老师还开通了B站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将集成讲义、笔记、视频链接等全部直播课资源一键推送给订阅的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冬,是一位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她所在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共6名教师,承担着全校24个大班、3900余名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本学期的课程,刘冬负责第一讲,同时面临网上授课的挑战,压力不言而喻。
正在刘冬一边反复熟悉讲义、一边忙着测试各种平台和软件时,教研室的其他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跟她取得了联系。有的老师通过手机耐心细致指导,前前后后发来了好几百条微信语音,还共享了自己收藏的数十页参考资料。有的老师语音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一一深化案例与大纲内容的结合点,帮助刘冬挖掘如何讲好“自然辩证法在哈工大”的故事。还有的老师发来新的案例、还有老师主动帮她完善PPT……
其实,“集体备课”早已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良传统,在各教研室中成为思政课教师非常熟悉并坚持多年的一项教学制度。此次在网络教学的挑战面前,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的几位老师把集体备课的地点从教研室搬到了“云端”。
“温柔美丽的刘老师,讲的太棒了,直戳我心啊。”
“第一次课体验很好呀,正在排除‘疫情惰性’,恢复两小时课堂听课习惯。”
3月2日下午,刘冬顺利完成第一次课。同学们在微信互动群中的反馈让她十分欣慰,下课后第一时间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分享了身为师者的这份特有的成就感。
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另一个“大户”,外国语学院承担着全校348门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的教学重任。其中本科生大学英语319门次,共涉及34个课型;研究生英语29门次,共涉及4个课型。
为了做好全面开展网络授课的准备,外国语学院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加强统筹规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内部培训,制定网络教学实施方案、线上授课应急预案等,组织语音室技术人员编写各网课平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供老师查阅,组织年轻党员主动帮助网络授课有困难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平台和软件进行“一对一”辅导演练。
周之南教授是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具有主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主持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丰富经验。面对网络教学的新挑战,一个多月来,她一次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推翻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建立的网络教学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找到自己理想的授课模式和平台后,周之南主动帮助其他老师一起分析课程性质、一起设计最佳授课模式、一起切磋授课方法和网络课堂的使用。她为全院近百位教师作了线上培训,还细心地专门制作了英文版PPT分享给外教。
作为威海校区计算机学院的授课教师,张兆心对网络教学并不陌生,但第一次完全通过网络形式上课,他提前下了不少功夫,从课件制作到授课软件的选择,再到课堂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上课前一定要跟学生说好注意事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讲课、讨论、留问题、解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怎么提问。”为此,张兆心特意把授课过程设计和注意事项写出来,并在第一天上课的课件中向同学们说明。
“每节课前1-2天把课程视频发布到QQ群等教学工具,请同学们下载,提前学习。”
“每讲完一节内容,会征求大家建议,有问题的同学可在该期间提问。”
“上课过程中,如果遇到课程问题,请在QQ群等教学工具中留言,教师会在课间查看,并给予解答。”
“网络可能不稳定,如遇断线情况,请大家再次连入,不建议上课的时候采用视频直播。”
……
“下课后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目前采用的网络教学方法和软件达到了网络授课的基本要求,画面比较流畅,音质比较清晰。”张兆心在课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圳校区理学院的游宏教授已年过七旬,平日里微信操作都不太熟练的他,这些天来一直在鼓捣着摄像头、耳麦这些“新玩意”,前前后后进行了20场模拟测试。在他看来,讲台从教室搬到了电脑前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一定要把“高等代数与几何B”这门课在“云端”讲好。
“高等代数与几何B”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63名大一新生将在游宏的指引下,掌握这块工科学习“敲门砖”。在深圳校区,这种“打基础”的课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英语读写”以及各类思政课在内的84门次基础课已在云端准备就绪,将为1783名大一、大二的同学带来别样体验。
通过一周多来的“线上”采访和“潜水”观察,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个人”探索,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传帮带”,无论是对技术的熟练操控还是来自学生们的积极反馈,在“大课”和“云端”的双重压力下,一校三区的老师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而生动地诠释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深刻内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