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党员参加线上教学交流总结会

2021-01-19 14:19:40

支部党员参加线上教学交流总结会

为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线上教育教学质量,及时总结前八周教学经验,将开课效果好的成熟做法在学院交流推广,学院于2020年4月24日下午,召开思政课线上教学阶段性交流总结视频会。学院领导班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各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教学秘书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特邀学校教学督导员王宇教授参会。各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从课程特点出发,总结了线上授课以来的经验做法,对教研室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亮点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马英华副教授代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从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师生互动方法等角度提出了后八周线上教学需要提升的方面。学校教学督导员王宇教授对前八周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相关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倡导教师要充分运用好线上教学的契机,深入思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院长周苏娅教授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对前八周各门课程授课情况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各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在教学中的辛勤付出和细致管理,同时对下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副院长许佳主持会议。

自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各教研室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既“传道授业解惑”又充分注重特殊时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领,抒爱国志,扬爱国情,达到了育人的目标,形成了适合线上教学的特色和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教研室线上教学形成了“三个明确”和“三个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三个明确”设计教学环节。明确以课程特点为中心,注重课程理论深和逻辑强并存的特点,课前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存疑而学,课中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带入式讨论,最终在碰撞中生成信服的结论。明确以角色定位为起点,教师在拟发通知、教学设计和线上交流中充分考虑“屏对屏”的特征,营造适宜而顺畅的班级氛围,为顺利开展教学环节提供高效的沟通媒介。明确以教学反馈为契机,在学校、学院、教研室主任“三级听课督查制度”下,从外部反馈到内部回应,及时探索更适宜的教学路径。以“三个相统一”增强教学实效。共享和多样相统一,通过集体备课总结上周授课经验,研讨下周的教学方案,设计通用、清晰的教学流程,统一分享资源包,授课教师再根据班级和具体环节加以选择。分工和协作相统一,着力发挥教研室的集体智慧,突显每位教师的特色优势,在有限的备课时间中力图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供给和需求相统一,重视所选线上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补充相应的学习资料,实现线上资源和线下经验的优势互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线上授课以来,教研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完善,保证教学质量,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总结以往专题教学的经验,在网络课程按照章节讲授的基础上,调整了授课计划,将网络视频课程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如:将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十一章中第四节的全面从严治党和第十四章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集中学习。结合实际,开展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以及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深化学生对于党的领导的认识。设置多层次的习题,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授课过程中,教研室通过调研得知三分之二学生有考研计划。所以,教师梳理了历年考研真题,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方面,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练习题。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点;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还有考研真题,提升难度,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这种差异化的练习题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可和好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教研室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视频资源与QQ群辅助平台配合教学,采取“视频课程+电子教材+课程PPT+重难点梳理+课程研讨+线上答疑”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课程“一转化三结合”。“一转化”即能够将“纲要”课教育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三结合”即“纲要”小课堂与疫情大课堂相结合;“纲要”课程特点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教学亮点突出,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3月17日至18日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以“阅读辅助文字资料+观看访谈视频+群内互动讨论”方法,全面开展了一堂特殊的“纲要”课。课程采用嘉宾访谈形式,让身边的抗疫人讲述身边事。呈现了“1+2+3+4”结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条主线。从国内视角分析中国战“疫”、国际视角评价世界疫情下中国的大国担当、身边抗疫者视角讲述战“疫”中的深刻体悟,形成三大板块互相支撑,彼此映证。从历史发展、党的领导、世界贡献、使命责任四个维度,综合分析实现引领。线上观看视频与研讨问题交替进行,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穿插运用,家国情怀与专业实践贯穿始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精心预设产生精彩生成,教师在与学生思想碰撞中实现共进步、同成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教研室线上教学采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视频资源和QQ群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设计学习流程,包括“统计分析学情—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解析知识要点—疑难问题解答—组织讨论交流—布置练习并评析”等环节。授课内容做到“四结合”,要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部署和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相结合,与疫情防控期间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与课程基本知识相结合。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胜法宝。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体悟“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感,践行报国之志。开展感恩教育,把握教育契机,讲好抗疫故事,引导学生用爱培育爱、传播爱,使学生心存感恩、奉献社会。开展责任与担当教育,引导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面对疫情,做守法守规的有为青年,做言行一致、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好公民。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按照学校和学院教学部署要求,结合课程特点,不断探索实践“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即 “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平台”。“一个中心”,以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心。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解读抗疫最新形势政策,增强学生坚定抗疫必胜信心和信念。“两条主线”,即中国制度优势线和青年担当中医药自信线。坚持党的领导,彰显中国之治,凸显中医药在战“疫”中的优势,坚定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自信与担当。“三个平台”,即智慧树平台、腾讯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精选智慧树平台下学院教师团队录制的形势与政策2020春夏微课,增强课程亲和力感染力。通过QQ群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云端”实事播报,课程微信公众号推送国家抗疫方针政策、讲述抗疫故事。通过云班课课前发送学习资源,课中讨论,课后答疑互动方式提升课程实效性。“一体两翼”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温度、力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辅导教研室

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线上教学紧密结合专题式授课方式和疫情期间学生的接受特点,教学内容体系上采取“三结合”。重点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教学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引领学生及时了解掌握疫情发展变化,增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的决心和毅力。补充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重要讲话、给全国一些高校学生代表团队的回信内容,激励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不懈奋斗。教学方法体系上采取“理论传递、思想引领、知行统一”转化促进的互动交流模式,由学院专家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授课团队,通过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谈感想、提问题、做思考、达共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思想碰撞中有收获,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

医学伦理学教研室

为贯彻疫情期间 “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教研室教师认真组织集体备课,严把意识形态安全关,传播思想正能量。利用慕课平台视频资源与QQ群辅助平台配合教学,实现课程“一主体两突出”。“一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将提高学生临床工作中的伦理意识和发现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作为线上教学主要目标。“两突出”即突出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是通过上传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利用QQ群在线交流讨论与答疑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实践探索。教师通过在线签到、点名提问、及时在线表扬、纠错、解答问题、分享学习经验等方式监督鼓励学生,严格把控学生线上学习状态,让每一堂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通过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疫情期间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及时把抗疫一线感人故事融入到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老师、长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真人真事,将“医乃仁术”的奉献精神讲述得更深刻,使医德教育上升到人文关怀、立德铸魂的新高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各教研室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网络视频课程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