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1月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拟立项名单中,杭州师范大学共有4个项目入选,立项数位列浙江省高校第一,与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并列全国第五。在这4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的负责人来自外国语学院。值得庆贺的是,其中2个项目是由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党员教师申报成功,分别是支部詹宏伟教授的《体知儒学》和马庆凯老师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而在2020年,我支部郭景华教授的《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也获得该项目立项。为进一步加强我支部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让支部党员更多了解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的申报流程和方法,也进一步推动支部“双融互促型”学习共同体的创建,2022年2月23日下午,支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郭景华、詹宏伟和马庆凯三位老师进行中华外译项目申报的经验分享,活动由支部书记杨大然主持。
郭景华老师首先进行经验分享。郭老师申报的《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综合运用多语文献重构了9-13 世纪新疆及丝绸之路东段历史图景,填补了此前历史书写中的空白。该译著已被英国Routledge(劳特利奇)出版社规划列为中国视角系列重要签约专著,计划将在全球进行重点学术推广。郭老师在分享中提出三点经验:一是要认真阅读申报公告,选择好翻译对象书目,并积极关注书目所在出版社的试译竞标通知,认真准备,力求翻译材料表义准确、语言顺畅、行文规范 。二是要尽量选择申报目录推荐的书目,因不在目录里的著作书籍,需要申报者另附其学术水平价值、对外译介意义的相关证明,及两名相关权威专家的推荐意见,入选难度增大。三是在联系国外合作译者或审校专家时,选择认真负责且对华友好的专家学者,其做完审校后,项目主持人应全面阅读把控,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随后,詹宏伟老师进行了经验分享。詹老师申报的《体知儒学》英译本,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出版发行。该英译本的出版将有利于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之学”,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世界化。《体知儒学》是新儒家代表杜维明教授与青年学生的对话记录,涵盖了大量杜维明教授对儒学的研究心得。内容涵盖文化中国、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等前沿性论域。“体知”作为儒家的一种独特的认知途径贯穿全书,隐含杜维明先生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詹老师分享的关键词是“合作”,涉及多个单位全流程的合作,包括译者、作者、国内及国外出版机构等多方的合作。詹教授指出,在申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选题征集、试译、准备申报材料和提交材料,其中申报表格的相关部分需要申请人和出版机构共同完成填写。只有每个环节配合好了,申报的材料才能符合要求,因此申报成功的第一步是成功地提交申报材料。
最后马庆凯老师进行了经验分享。马老师申报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英译本,将由文物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出版发行。该书的英译有助于改变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了解很少的现状,对中外艺术研究交流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书是在壁画墓专题考古方面最详尽、综合的成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获得国际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推荐。马老师提出了三点申报经验。一是要树立信心。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申请阶段不限项,申请流程对于青年学者比较友好,值得尝试。二是要选择适合的著作,应当能从某个侧面帮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这样的著作更有外宣价值。三是在相关的领域申请者要有竞争力、胜任力,并且要组建好团队,团队成员应是有较好汉译英能力的高校教师,如果是翻译领域的知名学者会更有优势。
在三位老师的经验分享之后,支部其他老师就感兴趣的问题向三位老师进行了请教,大家也就如何提高申报成功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此次活动,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申报特点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也进一步浓厚了支部的科研学术氛围,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分享心得较好地体现了“双融互促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初衷。支部陈海容老师表示,“‘双融互促型’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不仅在科研学术上助推党员教师的成果产出,也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支部的氛围更加和谐友爱,让支部的每位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体会到支部的关怀和温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