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兰州大学文学院杨建军教授——知与行在西北大地合一

2021-09-08 17:41:04

2014年,对于杨建军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2014年是他留在兰州大学工作的第五年,从此这位兰州大学的青年教师就多了一个特殊身份,同时也鞭策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06-11_101752-68.png

一、援疆之行立功天山

2020年9月15日,《人民网》刊登了杨建军的援疆工作感言:“离家告别妻儿去援疆,最爱听的歌曲是《我和我的祖国》,三年期满返程又听见熟悉旋律。新疆岁月历历在目,报国热血沸腾如初。在西北边境的小村庄,结亲之行的我觉得祖国就近在眼前。祖国是大美山川,祖国是文脉千年,祖国是亲友笑脸,祖国是人民家园。虽然援疆干部的单位地区各有不同,但为新疆人民服务是援疆人共同的志业。作为一名教育援疆人,维稳定、抗疫情、立项目、争经费、建学科、助贫困、培师资、促交流,是我和新疆师生对初心使命的践行,也是我在边疆激情燃烧的岁月。天山南北的新疆人民和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携手托举祖国边疆的稳定繁荣!大爱无疆,疆有大爱,爱满新疆,爱满中国。”这段话凝聚了杨建军在新疆坚守三年的人生感悟。

2017年9月,作为中央第九批援疆干部,杨建军告别刚做完手术还卧病在床的母亲,告别只有一岁的女儿,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援疆路。杨建军原定的援疆工作期为一年半,为了更好完成援疆任务,他克服困难将工作期延长到三年。援疆三年,杨建军担任昌吉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推动该校中文系快速发展。他立足中文系跨新闻、旅游、中文三大专业,教职工数量短缺,高职称与高学历人才匮乏的实际,全力辅导教师申报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9项,争取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资金230余万,牵头建成硕士点1个,开创了援疆单位办学历史的新纪元;他多方联系为援疆单位招聘教师9人,定向委托培养博士师资2人,借助校际合作开办讲座6场,实现5名教师的长期结对帮扶,促成本科生联合培养18人;他还指导昌吉学院学生获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一等奖,参与建设昌吉学院的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策划的推广普通话视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征文活动中播出;他的援疆工作纪实文章《离祖国最近的四天》,在国家级期刊《民族文学》发表后,入选《2019中国随笔精选》。

援疆工作期间,杨建军还个人累计捐款捐物约2.6万元,资助教师19人次,资助贫困学生20人次,联系帮扶贫困群众1户5人。在面对校园维稳与疫情防疫等急难险重任务时,他敢于迎难而上踏实工作,相继获昌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昌吉学院专门致兰州大学感谢信肯定其援疆工作。

2020年9月,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杨建军获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因成绩突出记功一次。巍巍天山见证了这名兰州大学的共产党员在边疆坚守奋斗的岁月。

二、学术科研服务陇原

“人间最美四月天”,但西北的陇原大地,除了零星的绿意,大部分地方的草色尚未返青。刚刚结束项目调研的杨建军,坐在回兰州的高铁上,望着窗外思索着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杨建军出生成长在甘肃,在兰大求学期间,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甘肃籍海外华裔族群中亚东干族的文学研究。2007年读硕士的他就在A&HCI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文章,2009年他因科研成果突出提前一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留校参加工作后,他相继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次受邀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进修,在A&HCI级期刊等重要刊物发表多篇中亚东干文学研究文章。杨建军还应邀参加东干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他长期致力的东干文学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2015年9月,杨建军选择去北京大学访学,投身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方向,提升自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访学回来后,他相继承担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暨马工程重大课题“甘肃省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研究”子课题、马工程重大课题子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理论启示”、甘肃省社科项目“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甘肃省社科重点项目“甘肃省深化‘一带一路’范式凝塑:人文交流与合作品牌”。研究文章获得甘肃省艺术学论文征文一等奖,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甘肃文化发展。2020年,杨建军被聘为兰大首批萃英学者。

现在,他又在为甘肃省重大政治任务项目“甘肃省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忙碌着,陇原大地的山水间留下了他奔忙的脚印。

四月的兰州车站,人群涌动,杨建军的背影很快消失于人海之中。他的身后,兰山的树木已经开始发芽,辽阔的陇原大地正等着意气风发的人们去耕耘。

三、教书育人潜心耕耘

“五泉文学社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的五泉迎来了四十周年,我和大家的心情同样激动。因为学校工作安排的原因,我无法到现场见证五泉的重要时候。虽在远方,但我的心从未远离,我时刻都在关注五泉的成长。祝愿我们的五泉越办越好,让五泉为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作证。”2018年6月,远在新疆工作的杨建军,为五泉文学社的同学们写下上面这段话。这段话背后,是他为这个文学社团发展的默默付出。

杨建军在担任兰州大学五泉文学社指导老师期间,联系甘肃省著名作家与编辑进校园举办讲座活动,举行名家名作校园朗诵会,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他还利用自己主讲的课程和主持的文学社团活动,辅导同学们开展文学创作。2016年,五泉文学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文学社团”,《五泉》杂志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学期刊”。2017年11月,杨建军还依托自己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邀请北京大学专家来兰大举办首届“丝路杯”文化创意大赛暨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论坛。大赛推动了北京大学与兰州大学的合作,推动了高校与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来自兰州大学五个院系的八支学生队伍参加比赛,担任大赛评委的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在活动现场就为兰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老师的杨建军,始终坚持用心教书育人,他相继获得了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和“未来领袖”全国文化创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杨建军老师已毕业多年的研究生们在采访时回忆道:“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他对学术的严谨、敏锐、求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杨老师又非常风趣和热心,这让我在异地求学的生涯中,颇觉得温暖和感动,让我在收获学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杨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严谨细致的老师,他的学术眼光和为人为学让我深深敬佩。在读研三年里,每每与老师见面,除了询问我的读书进展、学术思考情况以外,对我的日常生活、情绪状态也很关心。在我懈怠放松之时,老师委婉严肃地提醒我要全力以赴。在我遇到职业选择的困惑时,老师以自己的经验给我答疑解惑,让我更加理智地做出选择。对我来说,老师既是师、亦是友。”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杨建军曾在学术著作后记里写道:“兰州大学文学院老一辈学人的严谨治学之品,青年学者的求真务实之德,将是我终生受用的财富。……感谢家人和师友长期以来对我默默的支持,如果这本书是我在学术田野上结出的一个麦穗,那么家人及师友就是麦穗下默默无语的深厚大地。天高地厚,唯有更加勤奋的躬耕,才能肩扛起岁月的风吹雨淋,才能对得起帮助我的人。”

黄河之滨,萃英山下,是万千兰大人奋斗的热土。这位兰大的青年教授,这位兰大的共产党员,将继续默默躬耕于这片热土,常怀感恩之心,坚持知行合一,服务西北大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兰州大学文学院杨建军教授——知与行在西北大地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