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获得江苏省委书记的批示,并迅即写入江苏省的“十三五”规划,六条“对策”实实在在落地为“政策”;2016年1月20日,国内首个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和“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在南京甫一发布,立即引发各界强烈关注,《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纷纷进行报道,并迅速成为观察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尤其在江苏省内,各市县政府视“指数”为深度“体检报告”,并据此调整行业发展布局与方向……如此“笔有千钧”的知识“赋能”,放眼全国并不多见,这些成果均源于以南京财经大学张为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团队”。2018年,该团队荣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建设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孜孜于育人“三境界”
关于育人,张为付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说:“育人有三重境界,即‘有教无类,平等无二’的育人理念,‘爱生如子,恩威同存’的育人方法,‘育人、传知、育才’的育人目标。”
要达此境界,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好垂范,立“好德”才能树“好人”。德之大者,首在爱国。2007年9月至2008年月9月,张为付教授分别在美国长岛大学、南加州大学访问学习,在此期间,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主动联系访学的党员教师,自觉开展党日活动,并在留学生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面对美国高校的高薪挽留,张为付教授坚持如期归国服务。在他的影响下,团队成员一半以上有海外学习与进修经历,并全部按期返回。
对于学生,团队成员满腔热忱地无私付出。张为付教授是学校出了名的大忙人,教学、科研、管理都有重担在身,时间安排精确到以小时计算。但不管多忙,指导学生学业,仍是他最为挂念的。想起张老师给自己的指导,博士生王金秋心中满是感佩。2016年暑假的一天夜晚,王金秋接到张老师电话,约他在办公室谈论文的选题。师生从晚上9点一直交流到12点,这时张老师突然打电话叫了一个外卖,王金秋才意识到老师还没吃晚饭。原来,张为付教授从外地出差回宁,下火车后就直奔办公室。“张老师家离学校很远,估计那晚张老师就睡在了办公室”,王金秋说。对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张为付教授总是不吝时间、金钱,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得知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住院后,张为付教授帮他解决了住院费,并带来滋补品。中秋节当天,张为付教授特地赶来医院,与学生共度佳节。多年来,张为付教授资助的贫苦学生已有20多人。
“信其师,从其道”,教师只有过硬的传授本领,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张为付教授的学生说:“张老师授课风趣,知识面极广,每一次上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除了专业知识外,像唐诗宋词、历史典故,他总能信手拈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张老师的课堂,学生普遍呈倒‘U’字型,仿佛被磁场吸引一样,大家自觉抢到前排就坐。”张为付教授的评教成绩均在优秀以上,多次获评“我最喜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学生的成才,对于老师来说是最大的安慰、最大的褒奖。教育是不求回报的伟大事业。”张为付教授如是说。在“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现场,主持人让获奖者说一说人生格言,他脱口而出:“如果你能幸福,就不要管我了!”简单一句概括了整个团队的育人精神。
以生为本、以教为责,推进“三化”融合式教学改革
对高校教师而言,教书是首要和核心任务,团队视之为不容推卸的“天职”。成员虽以教授、副教授居多,但都长期奋战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没有扎实的本科教育,哪来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张为付教授表示,“良田才能育良苗,每一堂课,我都感觉自己在浇灌希望。”
但育才之念并不会自然促成人才的成长,先进的教学理念、得当的教学方法更为关键。对此,基于国际贸易、贸易经济、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特点,张为付教授带头打造了“国际化、一体化、信息化”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这个世界是平的,人类贸易交流的范围与程度前所未有,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这是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大背景”,团队成员李杏教授说,“这其中最重要就是语言能力。”
语言除了用于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团队在授课时,格外凸显英语、汉语双语课程,以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贸易的那把“锁”。但开课之初,团队还是遭遇了双语教材稀缺的困难。为此,团队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同时积极推动“本地化”,与当下中国的问题相衔接,以防止出现“南橘北枳”的问题。
张为付在教授《国际经济学(双语)》时,针对原版教材的缺陷,为学生量身定制了“活页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为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他经常从外文期刊书籍及网站上摘录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研讨,并进一步收集资料,补充到师生共享资料库中。如此一来,双语课的教材时刻在动态调整,内容持续优化。2012年,该教材获评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几乎都能用全英文教学,并开设了10余门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
师生的跨国学术交流已实现常态化,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著名高校学者纷纷带来国外最新的学术动向;每年暑期,国贸学院学子都有机会赴国外名校学习。耳濡目染,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能力潜滋暗长,虽然贸经类专业就业“火爆”,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投身学术的热情,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大多进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把眼光投向国外的同时,人们往往无意识地忽略了国内”,宣烨教授说,“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外向化、国际化等特征,但对内部贸易了解不足。因此,我们强调一体化发展,使学生同时了解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需求。”
实现一体化的目标,重要的支撑手段就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团队很早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机遇,自主编印教材,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启蒙了中国较早的一批电子商务创业者。成都数联铭品有限责任公司的CEO曾途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在国内大数据分析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中估值已达25亿元。他说,对互联网经济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南财教师前瞻性的教学。
在辛勤耕耘下,团队构建了育人质量平台,不断深化对教学工作的探索,取得累累硕果: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课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编写省级以上教材3部,上线网络课程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各类教改立项28项;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和奖励106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多年入选全国A类专业,贸易经济、电子商务成为江苏特色专业,应用经济学科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
理论创新、实践应用,服务社会发展“三转”需求
江苏是全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尤其是制造业规模大、活力强、基础好,但作为衡量经济先进程度重要指标的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与江苏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江苏服务业“家底”如何、各地区有何差异,起初政府部门也是一头雾水,2014年底,张为付教授敏锐意识到这是问题的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任江苏现代服务业执行院长的他身先士卒,马不停蹄地在9天之内走遍了江苏13个地市,经常忙得来不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终于搜集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据此,历时半年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报告,为江苏省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为付教授说,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三转”的重要时期,团队的研究必须“激光扫描”般精准对接发展需求,成果必须是高质量的、高水准的、高价值的。
在这个理念的感召下,团队成员不满足于“坐而论道”,纷纷深入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寻找“源头活水”,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乃至新疆伊犁州、广西北部湾等边远之地。2016年暑期,为了做好广西北部湾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团队成员宣烨教授、张文武副教授带队,顶高温、冒酷暑,穿梭于广西大山之中,步行几十公里是“家常便饭”,鞋子都磨破了好几双。“不过,这也让我们领略了广西‘无山无洞,无洞不奇’的绝美风光”,张文武笑着说道。因为有着扎实的调研基础,该调研报告被政府所采纳并实施,北部湾的服务业集聚区规模迅速增大,产业效益蒸蒸日上。
“我们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用脚‘走出来的’。这样的论文才能接地气,才有现实生产力。”张为付教授如是说。
用脚丈量大地,执笔描绘图景。近年来,团队建设了高水准科研平台,承接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产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该院是江苏最专业的现代服务业研究机构;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合作,成立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该院是江苏省唯一一家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与连云港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南京财经大学连云港产业发展研究院,为连云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昆山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南京财经大学(花桥)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与江苏省科技厅合作成立江苏创新国际化思想库;与江苏省教育厅合作成立公共财政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各1项,国家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团队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
“新时代的新问题,就是我们的新课题”,张为付教授说,“未来,团队将重点关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基于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贸易问题,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秉承传统、以老带新,建设雁阵式“人才梯队”
吐故纳新、接续奋斗,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团队。无论平时工作多忙,张为付教授每周都会安排时间,研究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问题,对优秀人才更是锲而不舍。团队每年吸收2-3位优秀人才,经过不懈努力,现在12位年轻的博士已经成为骨干。杨继军、余泳泽、唐保庆、陈启斐等年轻博士均在业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为学界所瞩目。“青年教师是团队未来的希望,思维活跃,学术攻关能力强,但在知识积淀方面,老教师具有优势。”张为付教授说。为了更好传承团队精神,团队内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老教授一对一、手把手地将积累多年的研究、教学经验,向“青椒们”倾囊相授。“我们团队是打通的脉络,绝无任何梗阻。老教授的无私传授,让我获益匪浅。”团队最年轻的90后博士张晓磊说道。
为加快青年成员成长,张为付教授等老成员多方创造条件。近年来,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利用出国访学期间的学术网络,选派青年博士出国出境访学研究达40多人次。年轻成员遇到科研、生活上的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帮他们渡过难关。“不产生‘化学效应’的团队不是好团队”,张为付教授微笑说道,“‘一根筷子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这样的团队肯定是攻无不克,无往而不利的。”
经团队上下齐心协力,目前已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60后、70后、80后、90后,每个年龄段都有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团队顺利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在学校里,张为付教授最显著的个人“标识”是一头耀眼的白发,“虽有白发,尚不是‘老叟’”,谈及未来的团队发展,他自信地说道:“中国发展迈入新时代,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团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团队的科研、教学、育人时刻都在路上,这是一个伟大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