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读书会|《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栏目介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引领更多的同学“学党史,悟思想”,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商学院本科生仙林党支部特开辟“党史读书会”栏目,精心选取了24篇优秀读书报告,向大家分享书籍以及预备党员同志的读书感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栏目回顾百年党史,展望美好明天,共同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专题导语: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关于革命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科学论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革命到底精神,领导完成彻底砸碎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秀特质。第二篇章“革命”将带领大家阅读《长征1934-1936》、《战上海》、《浴血荣光》等回顾先辈革命历程的书籍,纪念先辈壮举,弘扬革命精神。
书籍介绍: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的激烈斗争。
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读书报告分享者:商学院本科生仙林党支部 预备党员 贺丽瑾
在革命军队去往何方这个问题上,张国焘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发生分歧的原因,不只是由于他们个人对时局和革命环境的评判,更是由于他们个人的作风。中央力主北进,而张国焘以物质条件之匮乏的理由拒绝北进,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与中央的北进方针相抗衡的理由。张国焘与中央关系的恶化以及篡党思想早有端倪。尽管张国焘是中共的早期代表,在1921年就作为北京代表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之后也一直处于最高领导层,但从他诸多行为以及话语中则暴露出他的机会主义和军阀主义思想。在红四方面军中,张国焘几乎实行的是家长式的统治,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或者他认为对他可能存在威胁的同志,采取的是严酷的镇压手段;在军队中,张国焘大力推行肃反之风,大规模地逮捕他所谓的“反革命分子”,杀害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使得红四方面军成为张国焘个人统治的天下。两河口会师时,张国焘了解到中央红军的实力远远不如其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实力的差距让张国焘的野心膨胀。他和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分裂后,在军内挑动红军反对中央的政治路线,在卓木碉召开的会议上,张国焘另立中央。事实证明,“北上”的决策是正确的,红军在陕北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在陕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任务,而张国焘南下却遭遇失利,百丈决战成为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曾以救国和革命为己任的张国焘,为何最终却从十万红军的领袖变成了被中国革命抛弃的叛徒?正是因为张国焘本人与革命的目标相悖的个人作风。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军阀主义是必定会被革命否定的,也是必然会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在今天,这样的个人作风依然应当被否定,尤其是对于一名党员而言。
坚定的革命者
在这场被毛主席誉为“最黑暗的时刻”的斗争中,我看到了很多与张国焘不同的坚定的革命者。在分裂前,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以及刘伯承、朱德等人也跟随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一起行动,在张国焘拒绝跟随党中央北上,执意南下以致分裂后,朱德和刘伯承在红四方面军中处于极为微妙的地位。张国焘公开与中央决裂,挑拨红军内部的团结,强迫朱德和刘伯承二人支持自己。但坚定的革命战士并不因此而动摇。对于个人的生死,刘伯承置之度外,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掌握的与共产国际通信的密码被张国焘知道。面对张国焘的阴谋,朱德以一身浩然正气和博大的胸怀坚定自己的立场,在红军内坚决支持中央北上抗日的决议,为保存红军实力,灵活地与张国焘周旋。
以朱德为代表的革命者们,面对张国焘的胁迫、恐吓,不惧生死,坚定地维护中央的正确决策。他们不畏强权的精神为我们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抉择中的初心
读《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有感 节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