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3-29 19:13:2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省部共建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于3月19日联合主办“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论坛。作为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及我校领导、专家,在腾讯会议平台以在线直播方式顺利召开,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校友以及全国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界的同人、学子共同参与。


11.jpg


a2.png


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柏宏权教授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我校教育学科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成就;介绍了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小学本科教育的专业之一,二十多年来,从江苏省品牌专业到国家一流特色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在讲话中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坚持系统创新,坚持关注实践挑战,为教育学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多年来,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全科教育理念,坚持综合素养培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走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之路,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办学成绩。”随后,小学教育系主任魏善春教授向大家推介了新书《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思考与新实践》,本书既是我校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具有学术性、引领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a3.jpg


a4.jpg


a5.jpg


本次论坛持续一天。上午的上半场由魏善春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题为《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与践行》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指出,小学教育要在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具体体现在小学教育的稳定性、小学教学的“成熟原则”以及小学生的“同化学习”等方面,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缪建东教授在题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素养》的报告中,探讨了教师为什么要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素养、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规范以及家庭教育的实践能力等问题,从“重建信任关系”“重新认识儿童”“重铸教育公平”“重新关注家庭”“重申主体责任”“重视价值认同”“重构教育生态”“重拾教育理想”“掌握沟通技巧”“明确责任分工”等十个方面,阐释了当下家庭教育指导的使命;强调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家庭教育指导队伍的建设。首都师范大学王蕾教授作了题为《家庭教育与儿童阅读》的报告,指出全民阅读这一国家文化战略的重点是儿童阅读,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建构阅读素养;强调家庭阅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里的书房是最好的学区房”应成为教育共识;小学教师也要加强家庭阅读教育的系统学习。


a6.jpg


a7.jpg


a8.png


华伟副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下半场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曾艳副教授分享了一项实证研究成果——《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研究问题”:基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如何建构研究问题,揭示了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学习的社会建构特征,分析了教师跨界学习历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校教科院吴永军教授分享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再出发及其应有的反思》,从课改理念出发,对当下的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反思;强调应当敬畏学术、敬畏实践,回归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常态化思维。


a9.jpg


a10.png


a11.jpg


易晓明教授主持了下午论坛的上半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高伟教授在《“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发展》报告中,深度剖析了“双减”政策下的问题,指出“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观念从“儿童中心”转向“关系中心”、从“知识中心”转向“生活中心”、从“学校中心”转向“协同中心”,以观念变革促进实践改革。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在题为《教师教育:精神的事业》的报告中,对教师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路径等,做了系统的教育哲学阐释,强调教师教育要培养“掌握精神引领艺术”的“优雅知识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校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挑战与破壁》报告中,介绍了学校长期坚守“轻负高效”的教育理念,面对“双减”,从系统思维出发,在作息、管理模式、作业课堂、评价机制、家校合作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系统变革。


a12.jpg


a13.jpg


a14.png


a15.png


杨跃教授主持了下午论坛的最后半场。我校教师教育学院朱爱华教授在《跨界学习:走向“完整育人”的实践探索》报告中指出,跨界学习是打破学科壁垒、突破知识本位、整合资源碎片的重要路径;学科打通、知识互通、时空联通、角色变通、生活贯通是跨界学习的核心实施策略;强调跨界学习始终要回归完整育人、完整生长,走向大成人生。小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乔雪峰副教授以《“双减”政策下小学专业师范培养模式转型》为题,从高校和院-校系统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以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遭遇的梗阻;指出“双减”政策对师范生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范生学习方式应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进行转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也需从高校和中小学校“联合型培养”转向“合作型培养”,共同、持续、协调发展。


a16.png


a17.png


a18.jpg


论坛最后是独具特色的圆桌交流,与会专家、小学教育专业的校友及师生代表围绕“课程转变为师范生专业素养:经验·问题·挑战·应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深度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朱曦教授指出小学教师与大学、中学教师培养的不同,强调好的教师教育课程是理论、实践、专业三方的合理交融。2018级本科生汪萌和肖寒冰结合自己大学学习经历,表示丰富的课程要转化为素养,关键是师范生的主体自觉和角色意识,以学、练、评的方式,增强专业认同、提升核心素养。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外国语学院仙林分校小学部吴丹丹老师认为,教师的实践素养是基于实践而来的,创设情境的实践课、真实情境的实践课、院系的实践活动课程是最有利于教师长远发展的三类课程。严从根教授强调教师需要过好教育理论生活、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杨跃教授提出,“优雅的知识人”既需要“指向实践的理论修养”,也需要“走向理论的实践智慧”。乔雪峰副教授认为,在连接导向下,师范生的学习是未来自我探索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更新的源动力,而创设情境、真实情境的课程正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发生的强连接。魏善春教授指出,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师范生在大学课程中也能看到小学教育教学的形态,给师范生更多长远的内推力。圆桌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既有共鸣又有争鸣;最后,朱曦教授做了三点总结:一是教师教育要优化课程资源和结构;二是加强生成性的教学和学习;三是强化实践性的理论和理论性的实践。


a19.jpg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时代,全国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界同仁和学子相聚云端,共叙小学教育发展与小学教师教育变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对“生命成长”“启蒙教育”“美好童年”更多了一份敬畏和责任。与会专家学者们表示将持续加强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的深度交流与探讨。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论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