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谈】梦想逢时代 发展系国运—访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一)

2021-01-19 13:24:35

梦想逢时代 发展系国运

—访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

 

登临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六层,一方独立区域展现在眼前,这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系史陈列馆。在深入访谈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前,我们聆听他对馆内陈设、照片的介绍:“这是金属陶瓷的大功率发射管,用于广播电台发射台,可产生连续波100千瓦。这是我的老师韩丽瑛指导北京电子管厂研制的,这是机场导航用大功率速调管。这是机载电子对抗用行波管。这几只在五十年前研制的器件和气象雷达直到现在仍在生产使用。”我们也不时浏览,不时驻足。展厅内,张克潜老师的朗朗话语回荡耳边,一件件见证电子系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一帧帧展露电子系过往岁月沧桑的老照片,一桩桩充满传奇色彩的如烟往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时光驿站。

 

童心偏“好玩”,“好玩”圆梦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张克潜的父亲正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他未及回京向家人辞行,便携带仪器、资料从开封南下重庆,踏上抗日救亡之路。张克潜的叔叔搭上最后一班轮船远赴欧洲留学。年仅4岁半的张克潜随奶奶、母亲、姑姑等,一家老幼匆匆离开沦陷的北平,挤上火车,逃难至天津,进入英租界。满载着“难民”的火车的隆隆声震开了张克潜童年的记忆之门。那时天津英租界俗称“英国地”,法租界称“法国地”,日租界称“日本地”,租界之外就是“中国地”。“中国地”老旧破烂,“外国地”整洁簇新,形成刺眼的反差。童年的张克潜饱受战乱之苦,民族积弱的耻辱历历在目,山河惨变的伤痛时时萦绕心头。

当年,沿着英租界伦敦路走下去,尽头流淌着墙子河,一桥横亘,对岸便是张克潜就读的耀华学校。深秋晴晚,夜凉似水,万籁俱寂,张克潜内心趋于平静,抬头仰望,星辰满天,银河浩瀚,唤起了他童心的好奇。仙女座大星云在小望远镜中赫然出现;明亮的木星及其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每天位置不同。

在小学,张克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正课、作业之外他尽情玩耍,巨大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豁然释放,求知的“科学梦想”在激发、在鼓荡,身心的自由、好玩的本性如万斛源泉,喷涌而出;“好玩”又为他日后的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拓展出巨大空间。正如张克潜自己所言,他是“玩大的”。

从小学起,张克潜就开始进行各种手工制作,弹弓、弓箭、玩具手枪等无不涉猎。他还向附近书店老板学习制作风筝,向比他大五岁的表哥学习制作模型飞机,随着动手能力与日俱增,他“好玩的技艺”也突飞猛进。一次,他从破烂堆里寻得几张旧唱片,留心观察家里的留声机,于是决定自己制作一台。他拿出小板凳作机架,用皮鞋油铁盒制成唱头,固定一个圆规笔芯插头,插入唱针。通过手摇,以皮带带动旋转,音乐瞬间曼妙飘出。为祖母诊病的原协和医院大夫听了称赞不已。

读高小时,张克潜买到一本译自俄文的科普书《少年电机工程师》,从此爱不释手。这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带他进入“电的世界”,影响了他一生。按照书中指导,他购买电铃变压器,将220伏电压降至6伏、12伏,随后开始制作继电器、电磁铁、电铃、台灯、电热水器等各种小电器。他还制作小马达,用捡来的铁皮破罐头盒,以漆包线或纱包线绕成转子,将定子也绕成线圈,制成直流串激电动机,运转自如。制作电话时,他买到耳机和碳粒话筒后,把电话线从胡同底他的家拉到住在胡同口的同班同学陈翔孝家,很快俩人实现了通话,非常高兴。张克潜冲着听筒大声呼叫:“陈翔孝,听见没有?”此时妈妈说:“你这么喊,不用电话他也听见了。”初中,张克潜迷上了无线电。首个目标是制作矿石收音机,与先前制作小电器捡废品不同,需要购置零件。矿石检波器是从中药店购得自然铜(黄铁矿),再买价钱不菲的可变电容器和耳机,只好省吃俭用——妈妈给的零钱几乎告罄。矿石收音机灵敏度低,需架设更高的天线。他爬上旁边的汽车房,试验各种天线,改进矿石机的收听效果。最终,收音机里清晰地传来音乐、相声,他感到其乐无穷。

高中伊始,张克潜的手工制作升级到电子管收音机,从单管再生式收音机、带喇叭的三管再生式收音机,直至五管超外差式收音机。通过看书自学,他已完全掌握了利用混频器变频的基本原理。高一下学期,他转学至南开中学。夜深人静之时,通过自制短波收音机,他悄悄收听到冀中解放区的广播电台,关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新闻。他与班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无线电研究社”,分享工具,共同制作,还传阅旧书、老杂志,探究无线电原理。那时他心中的偶像是爱迪生、马可尼和贝尔。

张克潜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是《物理》,特别是《物理实验》。在南开中学执教物理的潘老师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是一位女老师,见到张克潜喜欢物理实验,就将物理仪器室的钥匙交予他,这样在课余他可以随时在物理仪器室做实验。于是他把实验课上没用过的仪器“玩”了一遍,静电起电机、验电器、放电器、继电器、电动机、光谱议等,这些仪器对他来说大有裨益,在物理眼界、层面上,他已高出同龄人一筹。仪器室还有天文望远镜,在寒冷的冬夜,他架设起来,遥望灿烂的星空。仙女座和猎户座大星云是那样璀璨,迢迢星际对于他而言已不再陌生,少年的科学梦已不再遥远……

岁月承风浪 破浪迎挑战

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发展。望着陈列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老照片,张克潜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时光。1950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无线电工程系成立,之前主要相关人员在电机工程系电讯组)。天道酬勤,应物成务,梦想初筑。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经济百废待兴,建设大计方兴未艾。1953年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国家亟需人才,张克潜及其所在年级同学均提前一年毕业,因此学制只有三年。

清华电机系分成电力组和电讯组,1952年二年级时他进入电讯组。同年9月,无线电工程系在清华、北大电讯组合并的基础上成立,孟昭英担任系主任。然而在院系调整中,“襁褓中的风浪”迎面而来。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史》(第一卷)一书所载:“无线电系建系前后,教育部的苏联顾问和清华的苏联专家以‘无线电是国防专业,地方学校不应该设无线电专业’为由,认为无线电系应该调出清华。”清华大学刘仙洲校长、钱伟长教授等果断决策,孟昭英、常迵教授据理力争,在总参通讯兵部部长王诤将军、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十局)王士光局长等领导坚决支持下,清华无线电系终获保留。孟昭英、常迵分任正副系主任,李传信任教工党支部委书记,无线电系稳步发展起来。

大学期间,张克潜受教于诸多清华名师,学业长足精进。他的授课老师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孟昭英、常迵、闵乃大、杨弃疾等人。闵乃大是赴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是德国著名电讯网络专家的弟子,学成回国后在清华电机系执教《电讯网络》课程,夏培肃、王传英、杨弃疾三位老师都是他的助教。闵乃大学养精深,大家风范,在无线电系拥有邮电部支持的独立研究所,后又奉命至中科院组建数学研究所,之后与他的德国太太一起定居德国。夏培肃师从于他,后成为中国计算机界的元老。张克潜随蓝于这些金声玉振的大师,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张克潜的优异成绩也受益于从小的无线电爱好。在毕业前的期末考试中,孟昭英先生出的一道题目是“阴极输出器的特点和应用”。在答题最后他引申出一段话:“它比较适用于推动乙二类放大器。因为乙二类有栅流,输入阻抗较低。而阴极输出器的特点是输出阻抗低,所以它适合于做乙二类放大器的前置机。”孟先生听了以后十分欣悦,因为他讲课并未涉及于此。张克潜除了将孟老师所讲内容都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平时还翻阅无线电杂志,不乏深稽博考。“好玩”助学业,少年求知的梦想如今转成为科学献身的理想!1953年毕业后,他便留校在无线电系担任了助教,并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专题访谈】梦想逢时代 发展系国运—访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张克潜教授(一)。张克潜就开始进行各种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