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莉
张艳莉,祖籍山东曲阜,生于甘肃兰州。1987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后改为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94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在英国里丁大学任访问学者。2004年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2011年12月起任院长。2016年起兼任教育部第三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2019年起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学与测试、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来华留学教育模范个人、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服务国家大局,打造国际化办学新特色、新亮点平台搭建,各院系协同共建
今年适逢建党一百年,也是上外开展来华留学工作的第四十个年头。从1981年夏29位日本学生来上外进行短期汉语学习,到1993年上外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再到疫情前各类留学生达到近5000人次规模,上外来华留学工作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来华留学工作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张艳莉的带领下,坚持以教育部、市教委以及学校颁布的各类有关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为工作指南,立足上外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牢牢把握“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工作方针,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推动上外的留学生工作从零散的课程建设向整体的专业建设转变、从院系本位建设向跨院系协同建设转变、从分散管理向统一平台管理转变,推动上外来华留学工作扎实有序向前发展。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积极开拓海外合作项目,先后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泰国兰实大学等世界名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推进了上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
近年来,教育部和外交部合作在上外设立的“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已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阿翻译人才,为构筑中阿友谊做出了上外贡献。上外承办的上海市教委“上海暑期学校”(3S)项目蓬勃发展,近十年间,共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学生,拓展了学校国际化合作的广度。
张艳莉服务上外“双一流”建设,大力推动英语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上外,协同推进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师生为核心的上外来华留学教育机制,建成了近十个硕士和博士英语授课项目以及数十门英语授课的学分课程,它们成为上外招收高水平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增长点,也为学校各院系对外合作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供给侧保障。
多元化推进中外学生互动共融
作为在上外学习、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师,张艳莉十分重视课堂以外的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让国际学生了解上外、认识上海、感知中国,同时让中国学子有机会不出国门即可观天下、知大事、交友人、增见识。
她推动成立了多个留学生社团。目前已建成声乐社、街舞社、美术社、体育社、主持人社、书法社等长期社团以及龙舟社、太极拳社、乒乓球社等短期社团。学生社团活跃在各类活动、比赛的舞台上,并屡获殊荣。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打造出如“国际学生嘉年华”“国际学生艺术节”等经典学生活动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学生来华的校园生活,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五年来,上外留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市级文化活动和各种赛事,先后获得各类奖项30余个。上外国际学生频频亮相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探索“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新路径
为顺应网络时代的技术革命与学习革命,张艳莉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来华留学教育道路,推进探索“互联网+”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促进来华留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新边界。
经过长期努力,学院建成了集录制、直播、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创建、教学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智慧教室和教学云平台。张艳莉主张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技术改革,坚持网络教学产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本科课程已全部实现在线建课。大量课程实现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构,7门慕课制作完成并在国内外慕课平台上陆续上线。张艳莉本人亲自主持制作的慕课“初级交际汉语”已在国际慕课平台Future Learn上线,至今运行三轮,吸引了200多个国家近3万名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该课也是“中德开放学习平台”上的首批课程。目前,学院已共计建好课程120余门。确定了同步、异步、同步异步混合三种教学模式并匹配相关课型实施网络授课,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教学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已成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有力抓手。
疫情期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语言进修生提供网络直播教学,有关课程向在校注册的海外留学生开放,也向孔子学院学生、海外合作大学(机构/组织)的交流学生以及其他汉语学习者免费开放,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贡献了力量。
“互联网+”中文教育的技术赋能为我们开辟了新天地,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中文学习和文化体验必将成为疫情后的新模式、新常态。正因为常规工作做得充分、扎实,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交学院留学生课程才能顺利转到网上授课并迅速形成了完整的本科教育网上教学新体系,这一切深深得益于张艳莉和她的团队对教育形式变革的准确把握。
然而,当我们回望上外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历史脉络时,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她和她的团队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对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极具前瞻性的敏锐把握,以及在项目开拓、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默默付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