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德育名师讲堂” 第二十讲

2021-06-23 11:35:37 上外德语系

2021年6月17日上午,德语系“中德人文交流高端学术讲坛/德育名师讲堂”第二十讲在松江校区三教楼341教室举行,讲座分为上下两场,分别为“德语语言学研究:选题、方法与创新”以及“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本次讲座邀请到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德国学研究所所长李媛教授担任主讲。德语系系主任陈壮鹰、党总支书记谢建文、部分德语系教师和硕博同学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德语系主任陈壮鹰教授主持。


#01 德语语言学研究:选题、方法与创新

1.jpg

在第一场讲座“德语语言学研究:选题、方法与创新”讲座的一开始,李媛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德语语言学研究有“密码(PIN)”吗?从这个问题展开,李媛教授依次从选题、方法和创新三个维度阐述了科学研究的具体路径。

首先,如何选题。李媛教授指出,兴趣是确定选题的第一要素。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没有兴趣的驱动,很难持续下去。此外,李媛教授通过Leonard Bloomfield和Charles C. Fries两位语言学家的例子强调,选题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此外,在国家社科的评审中,一个好的选题占到30%的权重,而且决定了这项研究是否有价值。

其次,研究方法。李媛教授通过引入“数字人文”这一概念,介绍了国内目前常用的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齐普夫(Zipf)定律、远读(distant reading)等。她同时指出,在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重数据”、“重合作”的趋势转向,提倡关注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研究打开新的大门。

最后,研究结果。李媛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结论“新颖”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细心观察,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发掘一些前人没有关注过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临近结束,李媛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密码(PIN),即问题(Problem)、跨学科(Interdisziplinarität)和创新(Neu)。各位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给本场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02 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2.jpg

第二场讲座的主题是“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李媛教授从“守土有责、课程育人”这一核心观点来论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指导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将思政内容引入外语课堂。

李媛教授首先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授都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随后,李媛教授谈到了学者的使命和责任,即学者要思考其所做的学术应如何服务于时代和社会以及如何为中国教育作出自己怎样的贡献。

接下来,李媛教授强调了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李老师指出,“核心素养”不能单纯的等同于德语的“Schlüsselkompetenz”,我国要求的核心素养不单单指的是核心能力,而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最后,在德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上,李老师提出了三点育人目标:1. 人格修养,即追求真善美、珍爱生命、团结友爱、意志坚强等;2. 家国情怀,即国情民情、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中国视角等;3. 国际视野,即德语国家国情、中德交往、全球议题等。


#03 总结

3.jpg

“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是李媛教授对本次主题讲座的总结,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既揭示了思政之与教育是“盐”之于“汤”的作用,又用“溶”字强调了思政教育要润物于无声之处。

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博士后以及硕博同学都表示本次讲座学术含金量极高,干货满满。大家在互动环节踊跃地提问和发言,同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临近尾声,谢建文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李媛教授带来的两场学术盛宴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施碧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大学李媛教授作“德语语言学研究:选题、方法与创新”“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讲座。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