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 x 英华青年说 | 彭加木:戈壁滩里的英魂

发布时间:2021-07-01 14:34:03

编者按:时值建党百年,为实现党建联动区域化、促进党史教育机制化,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举办签约共建仪式,开展建党百年专题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在学思践悟中传颂先辈故事、坚定理想信念。上外英院龙陵青年志愿服务队从译介角度进行实践,讲演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积极推广文化译介新理念,助力红色文化“走出去”。


罗布泊,一块被誉为“死亡之海”的神秘之地,其常年大风、干燥炎热的恶劣天气为科研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罗布泊的科考研究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罗布泊、楼兰在中国,而(对其的相关)研究在国外”成为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的心结。

在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的感召下,彭加木踏上前往新疆的旅途,决心向罗布泊深处走去。



1925年,彭加木出生在广州。高中毕业后,他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师,后又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54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人员。


彭加木像


彭加木一心报国,奉献自我。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彭加木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报名去新疆工作,加入到开发边疆省份自然资源的行列。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写道:“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他原名“彭家睦”,就在这样一个节点,他改名为“彭加木”。因为他坚信,“为边疆添草加木”是比“家庭和睦”更为宏大的爱。


1957年彭加木被查出身患纵隔恶性肿瘤,不得不回到上海进行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我不希望在罗布泊全是外国人留下的足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觉得应该把自己的骨头埋在罗布泊,使它的土壤多一点中国的有机质”,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彭加木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

1980年5月份,彭加木带领十名相关研究人员横贯罗布泊湖盆进行长期考察,其实这不是彭加木第一次去到罗布泊,在此之前,他已经两次进入该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采集众多矿物化石,收集到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彭加木在从事科学研究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这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不过,就在团队准备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此行时,悲剧发生了。

6月17日,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为了补给所剩无几的储备用水,彭加木决定继续东进考察,他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随后独自走向沙漠深处,有去无回。


彭加木留下的字条


党中央、国务院得知消息后,告知中国科学院领导并与新疆取得联系,累计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地寻找,但奇迹没有出现。1981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彭加木最后失踪的地方立起了一块纪念碑。1982年,彭加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彭加木失踪地纪念碑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彭加木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奉献精神。英雄已逝,若要从悲剧中看到一丝光明,那罗布泊正是彭加木心中的归宿。他爱那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最终与那融为一体。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何要悼念先烈,追忆过去?只为铭记那罗布泊上的英魂,用那样伟大的精神指引再次出发,努力向前!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的感召下,彭加木踏上前往新疆的旅途,决心向罗布泊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