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文学沙龙是一支由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至今已走过十年光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这里老师们定期举行读书研讨,不定期邀请外校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成果等,旨在让文学阅读与阐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携同前行。
新一年里,我们推出“文学沙龙·教师著作系列分享":每期专题推介一本英华学者的学术专著或译著,展示前沿成果,共享学术智慧。让我们沐浴英华之光,碰撞思想,对话文学,共创新知。
学者简介
吴其尧,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自1992年以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方向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吴其尧教授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曾出版《纯真年代》《曾经沧海》《垂死的肉身》《魔种》《半生》《婚变》《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看,那些小丑!》和《西顿动物故事》等多部英文名著的译作。
译著介绍
《纯真年代》(1920)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arton)最重要的长篇作品之一。在1921年,华顿籍由此作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首位荣膺此奖的女性作家。华顿本人成长于纽约的上流社会,而浮华奢靡的“老纽约”也成为了她作品最重要的取材来源。与她崇拜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类似,华顿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特定历史语境中与社会习俗中人物的挣扎与沉浮。华顿将《纯真年代》中的人物群像置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展现了被陈腐的道德桎梏和社会体制困囿的一系列人物,及其悲剧的命运。
1986年,《纯真年代》的首部中文译作由冉融、张建业、梁枫三位译者译介出版(初版译名为《天真时代》),是华顿继《伊坦·弗洛美》(1982)后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第二部作品。在之后的三十余年中,《纯真年代》的不同译本接连出版,伊迪丝·华顿也在国内掀起多次研究热潮。目前主流译作共有三部,分别为1999年赵兴国、赵玲译本,2007年赵明炜译本,与2017年吴其尧译本。
《纯真年代》吴其尧译本书影
吴其尧教授译版的《纯真年代》雅致通达,文笔优美,以细致入微的笔法还原出华顿笔下奢靡浮华的纽约上流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华顿是一位极具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她虽聚焦于男主角纽兰的视角写就《纯真年代》,却常常流露出女性化的叙事声音与情感体验。这种叙述手法巧妙地借男性的叙事权威,在父权制的桎梏下表达了她对女性觉醒的关注。吴其尧教授坦言,对于译者而言,翻译华顿的作品是一大挑战。除了需要对原著中女性角色繁复华丽的服饰进行考据还原,也需要格外留意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声音。如《纯真年代》第一章中对剧院中男性观众神态的描绘“...turned their opera-glasses critically on the circle of ladies who were the product of the system”,一译本将之翻译为“用一种批评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制度造就出来的女人们”,而吴教授则将其译为“将品评的目光转向一众女士——这个体制的产物”。吴教授将“product”直译为“产物”,让原文中的显性含义再一次明晰化,更加直白地凸显了华顿“女性地位低下,男性将女性视为物品”的女性主义视角,较前译本较为中性的“造就”,更能体现“product”在文中的语境下携带的贬义。吴教授的译本准确精妙地呈现了华顿的女性主义书写,细节处的遣词造句更见其深厚的翻译功力。
吴其尧教授多年深耕于英美文学研究,其深厚的学养尽显于对《纯真年代》的翻译诠释之中。吴教授直言,华顿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尤其重要的女性作家,应当鼓励国内出版更多更好的译本。这部佳作无疑给学界对华顿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国内的读者带来了更为回味悠长的阅读之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