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 文学经典导读系列沙龙第四讲回顾

发布时间:2022-04-16 14:18:12

3月31日,上外英语学院举办“文学经典导读系列沙龙”活动第四讲。主讲人蔡佳颖老师以查尔斯·狄更斯个人生平引入,生动地为与会者带来一场细读经典《大卫·科波菲尔》的全英文讲座。

本期讲座依照作者生平、小说背景、作品主题、写作目的和风格,及典型人物等五个板块,对《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期间,蔡老师更是结合相关文学视频、中国大学慕课录播分享等多元方式,深入地剖析了小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老师讲到,《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作品,作为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这部成长小说(“Buildungsroman”)中,更是担当了叙述者的角色。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内心独白,读者得以观察到角色的逐步成长。

狄更斯小说具有多元主题(multi-themed),其中家庭、童年以及贫困是常出现的三个。小说中的儿童多成长于不利的环境,但最终往往有着美好结局,并解决了成人世界带给他们的困境。蔡老师进一步指出,狄更斯之所以这样侧重于描写儿童,是因为作者有着与笔下孩童相似的经历,借书写审视自己过往的情感创伤(review the emotional wound),并以此唤起社会对儿童困苦的重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鞭挞彼时社会丑恶,唤醒大众良知,减轻维多利亚时代中下层民众的疾苦。

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城市生活,尤其是伦敦。他善于描绘伦敦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底层市民的形象。他笔下的小偷,伪君子,失足妇女,童工,纨绔子弟等,把维多利亚伦敦的社会弊病一览无遗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同时,狄更斯小说中常描写童工(child labours)以及贫济院里的小男孩形象(a boy image/character),也对英国贫民窟 (“Seven Dial”, a notorious slum district)里的犯罪分子,和失足妇女生活进行了细节刻画,显示出他对于底层阶层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心。不同于同时代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狄更斯笔下人物多为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凸显了他对社会时弊的广泛关注,开阔而宏大的现实主题。

蔡老师指出,纵观其作品,狄更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英国社会现实,对维多利亚伦敦的弊病展开了毫不吝啬的细节书写,但他仍对社会抱有积极的态度(extremely optimistic overall),致力于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推动社会改良。在维多利亚时代,随着中产阶级逐渐兴起,贵族的伦理道德观也随之受到冲击。狄更斯通过细致地刻画底层英国人民的生活,批判了彼时社会的不公,评述了当时的道德伦理观,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良知(Conscience of the Victorian Age)。不同于马克思,他并没有选择采取革命的方式,而是欲以其笔下的小说影响时人思想观念,进而促进社会改革。

此外,其小说中人物数量众多,狄更斯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显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狄更斯的写作风格多样且别具一格,笔下角色异常丰富,辞藻华丽。虽然其作品细节的描写颇显冗余,偶尔遭到诟病,但蔡老师提出,某些看似不必要的重复,或是细节描写(detail-oriented),实则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刻画,才使其创作出了诸如米考伯(Mr. Micawber), 姨母贝茨(Aunt Betsy)这样特点鲜明,令读者久久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同时,狄更斯的小说展现出多维的女性形象,既有像姨母贝茨那样经济、人格独立的上层女性,也有朵拉(Dora Splendow)这样依附男性,缺乏管理家庭能力的女性;既有像莫切尔(Miss Mowcher)这样果敢独立,虽然身有残疾(侏儒),却敢于平视健康人,靠自己的能力和才智成为理发师,并且在小说最后抓捕了大恶人的英雄形象,也有艾米丽(Emily)这样一心想要突破阶级壁垒,成为上层人士,最终沦为失足女性的悲剧性人物。总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庞杂繁复,对他们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作者得以在读者心中构建一个细节丰满,引人入胜的现实画卷。

讲座的最后,蔡老师播放了她主讲的中国大学慕课同名课程片段,以文本与影视作品相结合的方式,鞭辟入里地解析了狄更斯对其作品中多个角色细致入微的刻画。参会的各高校同学和老师们也积极参与互动,并在留言板块提出多个问题。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文学经典导读系列沙龙第四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