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晚上,英语学院党委与语言研究院党总支联合举办的“‘英’在线上 ‘语’党同行”分党校第二次专题党课通过腾讯会议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老师为全体学员开设以“中国文化中的‘群己关系’”为主题的专题党课。联合分党校学员、两个学院的预备党员及部分党员代表等共计220名同学参加了党课学习,专题党课由专职组织员张文洁主持。
高老师围绕中国文化的群己关系,从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出发,解读了中西方对群己关系的不同理解,并对中国人的“家国”概念与西方社会宣扬的“自由”“人权”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此外,高老师还结合目前国内坚持“动态清零”的抗疫总方针,追溯了中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抗疫理念的文化渊源。
党课开始,高老师旁征博引,从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从英国古典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洛克、霍布斯的学说,到中国的阴阳五行与孔子的儒学,高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了西方工业资本文明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危机,探讨了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个体主义、物化与异化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反观中国文化,中国人向来是在群体中、在社会关系之中确认自我的。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以及“忠恕”的文化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高老师还引用了史学家何炳棣和思想家梁漱溟的观点,强调了血亲关系与家族观念对中国人的重要性。西方文化认知的“国家”是抽象的法学概念,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国”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国家”充分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接着,高老师结合当下的疫情形势,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根据自己这几年的观察,对中英两国不同的防疫政策进行了解读与分析。起源于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假设起点是群体中人与人的对抗,群己关系是对立的、分割的,因此,西方社会很容易采取和接受优胜劣汰的“群体免疫”;而在家国观念浓重的中国,个体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存在,个体与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因此,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这源于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党课最后,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防疫过程中感人的一幕幕,向我们讲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疫故事,尤其是年轻的90后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勇敢逆行的担当精神令人感佩。抗疫战斗充分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懂得奉献、懂得忘我、懂得牺牲的伟大民族。他鼓励分党校学员延续中国传统“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的精神基因,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抗疫战斗中展示青春风采、发扬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如高老师所说,一个人政治意识的养成,是基于一种文化修养,我们对事物应该有一种文化上的认知。高老师从比较政治学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剖析解读,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增长了同学们的学识,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毅和荣光,进一步坚定了入党的理想信念,激励同学们砥砺前行、奉献青春、展现家国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