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群智 创赢未来——写在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创立110周年暨交通学院成立之际

2024-11-12 08:26:5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揭牌仪式在嘉定校区举行。同济大学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交通学院。这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优化大交通相关学科平台资源、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又一改革探索。

94fe6f01b9ee49ebb1079f9d6aee790c.jpg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揭牌仪式

深化改革创新 打造大交通学科体系

今年是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创立110周年。110年来,一代代同济交通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始终心怀济世报国的历史责任,坚守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秉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百十锤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济大学交通学科现涵盖道路、铁路、航空、磁浮等多种交通方式,已建成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先进载运工具运用、复杂交通系统、交通系统全时主动安全、交通系统全息感知与智能应用五大优势学科方向,为各行各业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行业领袖;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同济方案、贡献了同济力量。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下,同济大学成立交通学院,旨在发展大交通学科体系,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的交通领军人才,打造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交通创新基地,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同济大学面向时代急需、国家急需,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战略任务,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巩固、调整、转型、提升”为工作主线,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作为促进学科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向,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交通学院的成立,正是学校在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提出,交通学院要打造未来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希望交通学科紧密围绕国家所需,守正创新,加强系统协同交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持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勇担强国使命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百十芳华,赓续新章。面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要求,同济大学审时度势,积极谋划交通学科新百年新发展。

作为交通学院的掌舵人,院长凌建明带领团队制定了推进交通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核心,通过基础设施、运行管控、载运装备“全要素”,道路、铁路、航空、磁浮“全方式”,规划、建造、制造、运营“全链条”,推进大交通学科“三全”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未来交通领军人才,发展新质学科方向。

在组织架构方面,交通学院将在学科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目前新组建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设施、车辆与载运、交通信息控制4个系,并设置相应的教学中心、学科平台、行业研究院和党政机关。在此基础上,确立交通学科发展五年规划:在党建引领下,培养未来交通的领军人才,汇聚高端人才和团队,建造国际领先学科大平台、攻坚重大科研任务,服务重大战略和工程、夯实“同济交通”品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打造国内外合作新高地,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交通学院梳理了交通学科“四梁八柱”。“四梁”包括新质学科方向的重大成果、未来交通人才的培养体系、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的科技力量、数智交通的国际中心,“八柱”包括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以及教育模式、社会资源、行业服务、国际合作、体制机制。

据介绍,大平台指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筹建中的数智交通系统安全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交通设施—装备—运控系统全链条技术攻关,全面支撑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数智交通系统安全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以该实验室为依托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b4bb177d88774b589f9c1d4e5fa6a55c.png

同济大学先进载运装备测评基地

未来几年,交通学院将围绕数智交通设施、高速运载装备、智慧出行服务、自主交通系统、低空交通经济、综合绿色交通、交通新质安全七大新质学科方向,组建大团队,打造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

创新培养模式 培育未来交通领军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打造未来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交通专业的学生正值壮年,作为未来交通领军人才,他们需要具备数智实践能力、跨界融合能力、战略规划思维、持续创新能力。为此,交通学院将采取专业升级、本研贯通、课程重构、人工智能(AI)赋能、实践创新、教学团队提升等举措,并在体系重构、内涵升级、实践创新、教学团队、成果规划等方面进行布局。

体系重构方面,推动专业内涵数智化、融合化升级,融合多学科优势,重构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建立“2+1+X”人才培养模式。“2”即两年宽口径通识教育,“1”即1年学科融合专业教育,“X”即X年多出口个性化培养,可以是1年本科、3年硕士、5至6年博士。通过全过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智能交通与车辆领域人才培养范式。

内涵升级方面,构建涉及研究问题、模型方法、课程知识、开放数据、工程案例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大模型和包括交通、车辆、通信等内容的知识—能力图谱,以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人工智能平台(AI Studio)和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等学科建设的应用服务平台。

实践创新方面,打造综合交通实训平台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虚实融合测试、多学科交叉实训、多源数据综合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方面,依托三类责任岗位制度,建设22个本研贯通的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实践,最终建成数智赋能、实验交通驱动的未来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交通学院对国内外合作进行了重点规划。重组行业研究院,有组织地对接道路、铁路、航空、工信等部门;创新产教研用合作模式,用好社会资源,合力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卓越工程师培养;学科发展与社会服务并重,提升乡村交通与出行品质,支持海峡两岸交通融合发展。国际合作聚焦对德对欧、“一带一路”合作重点,提升国际吸引力,推动关键领域科研合作取得新突破,打造数智交通国际知识中心。

新起点,新征程。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将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抢机遇,汇群智,创未来,努力把交通学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学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同济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琍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同济大学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