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西省忻州市的代县,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有人说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这座紧邻雁门关的兵家重地曾见证近两千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看见这里的古楼与老宅,体会到这座老城里充斥着的厚重历史感。
而我们今天所介绍的古建筑正是屹立于县城正中的边靖楼,一座给予县城安全感的古楼。
-壹-
建造历史,修缮及保护
据“清《代州志》谯楼在城中央,洪武七年吉安侯陆亨建,成化七年,灾,都督佥事刘安副使蔡麟重建。”
边靖楼始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并且增扩台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边靖楼是在成化年间重建的基础上后代多次修葺的结果(从碑刻与结构上题记中可知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以修葺)。
-贰-
称其名,知其用
在历史中,边靖楼又称“谯楼”,俗称“鼓楼”。这些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要明白名字后的含义,首先要了解边靖楼的作用。代县是在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聚集区的过渡地带,征伐无数。明代在赶走了元代统治者后,元朝的残余势力仍旧猖獗,洪武三年平定叛乱后,陆亨在这里加固城池,修建楼阁,边靖楼是为了军事防御而建。过去边靖楼上,放有大鼓,士兵站在楼上远眺警戒,击鼓联络。故此,“边靖楼”是希望边塞和平安宁之意;“谯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而“鼓楼”之名得之于鼓。
-叁-
建筑基本情况
在成化年间重修的边靖楼,“台高四丈,楼七楹,檐四重,高八丈,四眺可绝山河,牍曰,雁门第一楼”(《代州志》记载)。
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边靖楼台基有40米之高,仅是下部的砖石平台就有近13米高,相当于一栋四楼的房屋高度了。其上的楼身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为廊坊的四重檐三层木楼阁。
顶檐为歇山顶,一、二层为砖木混合建筑,一层仅在明间开南北贯通的门,二层在南北面的明间和两次间设格扇门,两稍间开圆窗,东西山墙则各为两圆窗加一拱门;三层无砖墙,四面皆开格扇门窗。在屋檐处,一层檐下不施斗拱,二层檐柱之上施五踩双翘斗拱,三层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每层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叠柱网布局,别具特色。
在古代,边靖楼内的布局严格遵照礼制,一层用来排兵布将,二层作为会议室,三层则为指挥作战、瞭望敌情的地方。
-肆-
其他特色
边靖楼除了建筑本身外,最为突出的特色是牌匾。楼南面悬挂“声闻四达”为雍正十一年所立,同年所制的另一块匾“威震三关”,挂于北边。两块巨匾均高三米,长十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不仅国内绝无仅有,在亚洲也堪称之最。
代县边靖楼是一颗遗落在山西的明珠。这颗明珠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将千百年前的历史微光带到了我们的身边。这颗明珠也是脆弱的、历经了时间的洗礼而变得斑驳的,因此也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发现和保护。所以,愿你我携手而行,在我们的时代一同为这颗明珠抛光添彩,让它得以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兵.代县边靖楼[J].文史月刊,2017,(04):49-53.
[2]朱江.山西代县边靖楼的建筑特色[J].艺海,2011,(01):134.
[3]滑辰龙,张福贵,李艳蓉.边靖楼修缮设计(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8,(01):20-27.
主办丨共青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委员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文案丨线子瑄
排版丨杨雨露 黄诗轩
校对丨常海燕
图片源于网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