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檐听筑语 遗珠拾珍粹
历经风雨的古建筑
默然净立 谦逊叙言
看檐角风华 精彩纷呈
听喃喃筑语 意蕴丰醇
遗珠拾粹·重檐筑语
全新板块 全面开启
从热科普到冷知识
和传统建筑更亲一点 再进一步
上有华丽的屋顶与屋檐
下有稳固的额枋与柱子
承上启下的斗拱
以精妙绝伦的榫卯咬合
造就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灵活身段
第二期
让我们一起走近斗拱
窥见千年前中华匠人的巧思
斗拱结构的演化轨迹可概括为:初步发展——平衡成熟——装饰化三个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西周青铜器令簋出现了栌斗的样式,此段时期发掘的青铜器物可以反映出“斗”与“栱”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建筑构件,用于建筑结构中。
左图:令簋(来源《斗栱》潘德华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右图:令簋——栌斗(来源:网络)
战国:“斗”和“栱”的结合至迟出现在战国时期,1977年于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可以证实。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来源:网络)
汉代: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形式也开始丰富起来,基本特点为 : 造型简单,尺度相对较大,出挑较远,栱有平有曲,结构作用明显,栱形制多为一斗二升、一斗三升。
一斗二升
(来源: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一斗三升
(来源: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四川雅安高颐阙仿木斗栱(东汉)
(来源:网络)
魏晋南北朝:该时期的斗拱形式简单,华栱(两跳)承托出檐,(与柱、阑额等)构件间的组合方式并不统一,反映了木结构技术逐渐向成熟的阶段过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斗拱继承汉朝并加以发展,人字栱的出现是该时代的突出特点。
(来源: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天龙山石窟斗拱雕刻——人字栱
(来源:网络)
二.平衡成熟阶段——隋至元
隋唐:该时期斗拱的力学性能和建筑造型的完美结合,是建筑技术、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唐朝斗拱的结构十分明显,布置疏朗,造型硕大。唐朝建筑屋身不高,出檐深远,斗拱在建筑中所占比例大,建筑有头大身小之势。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唐代)——斗栱
(来源:网络)
宋元:宋代繁荣的经济与高雅细腻的文化气质,促使斗拱逐渐形成形制多样、结构严谨的风格,该时期的建筑构件呈现标准化、定型化的特点。
宋元时期建筑屋身变高,屋顶变陡,斗拱机能开始减退,成为檐柱之间传力的节点,形象逐渐转向柔美。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采用“减柱法”,斗拱的用料小,避免了隋唐建筑用料的浪费并减轻了屋顶的重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斗栱
(来源:网络)
三.装饰化阶段——明至清末
明清:明、清时期的斗拱,体积由大至小、布置从疏变密、雕刻工艺从粗陋转为纤巧,其力学结构功能减弱,装饰作用逐渐增强,斗拱的发展处于功能不断退化阶段。清代斗拱的装饰繁复程度达到极点。
北京故宫太和殿斗栱(明代,清康熙年重建)
(来源:网络)
重檐筑语·斗拱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 为榫卯结构, 位于建筑屋檐下, 是屋顶、屋身之过渡构件。斗拱在结构上由拱、翘、昂、斗或升四种部件构成。
斗拱的类别较多, 形制较为复杂。按照斗拱所在的位置, 大致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类。
斗拱分类表
(图片来源:孙志青.
斗拱的演变及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应用)
重檐筑语·斗拱
佛光寺大殿外檐斗拱
梁思成绘制(图片来源:网络)
斗拱由斗与栱两种最基础的构件组成。
斗是一种方形构件(也有少见的圆斗),形状类似于口大底小的量器,由早期柱头上的垫木演变而来。在斗拱中,斗主要起垫托与固定作用,用于连接柱头与栱、栱与栱、栱与昂。
由于要固定其上的构件,斗通常都需要开口,从而形成了突起的部分,叫作耳。一般有两种开口方式:顺身开口,即顺一个方向开一道口子,形成双耳;十字开口,即两个方向各开一道口,形成四耳。不开口的斗叫作“平盘斗”,多用于转角铺作。
《营造法式》中共有四种斗: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栌斗是立于柱头或阑额上的斗,乃斗拱最底下的大家伙,承载了整座斗拱的全部重量。故而栌斗的体型最壮实,其大小相当于八个齐心斗。栌斗为十字开口,华栱与泥道栱相交卧于其上。
交互斗位于向外出跳的栱和昂之上,通常为十字开口(若施于替木之下为顺身开口),上承十字交叉的栱、昂。
齐心斗位于栱心上,也就是在栱正中承托上一层栱或枋的斗,一般为顺身开口(若施于平座出头木下为十字开口)。
散斗位于栱的两端,为顺身开口。
下图是南禅寺大殿的柱头铺作,形式非常简单,包括了这四种斗。
南禅寺大殿的柱头铺作
(图片来源:网络)
栱是一种长条形的方木,源于早期建筑柱上的悬臂梁与斜撑。栱的两端通常会砍削成弧形,成为弓形构件,坐于斗之上。在斗拱中,栱起到伸展挑出的作用,兼具承重和稳定平衡的功能,也可作为装饰。
按栱所架放的方向,可以大致分为纵向的华栱和横向的横栱。
华栱与墙面垂直,向内外出跳,与栌斗一样,是斗拱中起承重作用的主干构件,因此柱头上的华栱用的是足材,用料厚实,且开的卯口向下,口开得也较浅。补间铺作的华栱因受力强度小,用单材即可,体型相对较小。
横栱与华栱、昂垂直相交,是起稳定作用的平衡构件,受力相对较小。因此横栱的卯口大都开在上方,且开口较深,方便华栱和昂通过。另外,架设横栱是增加斗拱装饰性的方式之一,若每一跳华栱上都施横栱,整朵铺作便会显得华丽、繁复。
在《营造法式》中,横栱一共有四类: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基本按所处位置区分。下图为完全的重栱(每一跳都有横栱),可见斗拱外侧的横栱有三种,最下为泥道栱,最上为令栱,其余的都是瓜子栱;藏在里面、不外露的即为慢栱。
重栱(图片来源:网络)
重檐筑语·斗拱
《营造法式》中规定,斗拱出一跳为“一铺作”,每跳出一层华拱称为“一杪”。挑头无横栱,横栱的设置少于斗拱的出跳为“偷心造”,多用于唐宋建筑;挑头有横栱,横栱的设置等于斗拱的出跳为“计心造”,多用于元金以后的建筑。
朵(攒),是由斗、栱、昂、枋等主要部件组成的一个最基本斗拱。铺作(科)指得是每一朵斗拱分布在各个部件的名称。宋代叫做“铺作”,清代叫做“科”。斗拱的每一层构件必须以统一的模数比设置高度,一材一栔为一个铺作层。
“出跳”在清朝叫做“出踩”,即“凡出一纵栱或一昂,并向前伸出一端距离者,称之为一跳或一踩”,也就是柱头栌斗向前后各伸出以跳华栱或昂。
斗拱的铺作层数(出踩数)与出跳(踩)的次数也有内在联系。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二朝各有自己的算法:
宋:总铺作层数=出跳数+3
清:总出踩层数=2×出踩数+1
重檐筑语·斗拱
精妙绝伦的斗拱
是古建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展现古建魅力的精美装饰
仰望屋檐,细细端详
看斗拱稳健身姿挺起古建脊梁
品味千年匠心与历史余韵
参考文献:
[1](宋)李诫编著. 营造法式.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2] 梁思成绘. 图像中国建筑史.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7.
[3] 钱正雄.这不是中国建筑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4] 潘德华著.斗栱 简体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5] 李剑平编著.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 孙志青.斗栱的演变及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应用[J].四川建材,2017,43(11):62-64.
[7] 高亚楠,王丽娜.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驱动因素和传承路径[J].城市建筑,2022,19(24):145-148.
主办丨共青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委员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文案丨裴佳怡 尹晓萌
排版丨裴佳怡 尹晓萌
校对丨常海燕
图片源于网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