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粹·古建名片|孝阳中义楼

2023-06-29 14:53:35

遗珠拾粹实践团

古建筑知识科普特别栏目



-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登楼远眺,似可信手摘星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楼而望,远山江河皆入眼。

楼阁,以其高耸的建筑意象引得历代名人大家争相歌咏,是古代建筑技艺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

在山西孝义,就有这样一座楼阁,承载千年风霜与灿烂文化,巍然屹立于古城之中,它就是被赞誉为“巍巍孝义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的孝义中阳楼。


-壹-


中阳楼初探














孝义中阳楼,位于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古城大街中,为过街楼。楼为木结构,四层四檐十字歇山顶。通高23.14米。平面方形,座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礅台之上。


底层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设楼梯,列碑刻,绘文王后天八卦图。二层高3.64米,建神台,列四方佛坐像。三层高4米,设莲花台,塑以5尺高观音大士泥像。四层高3米,为游人眺望全城之处。顶高4米,吻高2米,为琉璃制品。楼顶高耸参天铁叉,琉璃脊兽铺砌。全楼上下于南北双向悬挂大小牌匾14块,皆为历代书法名人手迹。


中阳楼柱地擎天,雄峙一方,集建筑、雕塑、石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孝义的重要标志。



-贰-

度尽劫难今安在


阳楼之历史可谓命运多舛。据碑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毁,何年复建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1957年和1983年,县政府先后两次对中阳楼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全面修葺。1986年8月18日,中阳楼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中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左至右:民国初年中阳楼、日据时期中阳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阳楼


"火烧中阳楼"的传说:自汉唐设郡以后,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弥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其间。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瞻仰其楼,而后赞之:真乃高矣!如此数代相传,颇有名声。而孝义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此话确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恼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烬之。清朝顺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正午,一老翁于中阳楼下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并开价千金,无人应答后老翁愤然离去。其后不久中阳楼突然起火,不消一刻便成瓦砾一堆。后人将老翁与火灾联系在一起,并从此传下“不吃火烧就烧屋”的传说,至今,汾孝一带过年都吃火烧,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谓之"翻身火烧"。


 -叁-

遗世精华

木构










中阳楼断面图

中阳楼施以永定柱造,一至三层设回廊,二檐为平座檐,二、三层廊柱立于下层抱头梁之上,由下往上各层内收,造型美观,比例协调。

各抱头梁与内柱相错,设于内柱平身斗拱之上,保证了金柱的完整性和坚固性,奇特的建造结构,是中国楼阁建筑中极为少见的。

各楼层内设兰、普均与金柱交插,形成圈梁,各层角廊柱脚设有脚梁,结构稳固

楼各檐均设斗拱,由于抱头梁未插交与金柱,故一至三层斗拱均不座于平柱头之上。一层内顶部设藻井,由七踩三翘斗拱层层叠起,中绘八卦图案。

一层斗拱内外三踩单昂造,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五攒;二层斗拱内外三踩出单翘,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四攒;三层斗拱内外五踩重翘,材宽70毫米,高155毫米,各面平身科三攒;顶层斗拱七踩三昂,里转七踩三翘,材宽80毫米,高180毫米,各面平身科两攒。顶层屋架十字歇山,于各角至脊檩中部设角戗支撑,檩中设垂莲柱。屋顶设黄、绿色琉璃脊吻,造型美观,制作精制。 

匾额







中阳楼匾额


中阳楼共有徐文达、赵承楷、张一等书法名人所书的14 块匾额。

其楼北向一檐题额“光被四表”,侧匾题额“控云朔”“位中枢”,北向二檐题额“纵览四宇”,侧匾题额“倚太恒、拱北极”。南向一檐题额“中和位育”,侧匾题额“带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题额“行孝仗义”,侧匾题额“向南斗、衔衡岳”

这 14 段文字中,“带汾水,襟霍山”是直接阐述与城市有重要关联的自然山水要素,而“倚太恒”、“拱北极”、 “控云朔”、“位中枢”、“向南斗”、“衔衡岳”是基于宏观自然山水环境对城市区域格局的凝练总结, “光被四表”、“纵览四宇”、“中和位育”、“行孝仗义”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市文化愿景的阐述。 


彩绘








中阳楼彩绘


中阳楼的建筑彩绘丰富多彩。其中,礅台四方槽栏彩绘《三国演义》故事17幅;二层四方槽栏彩绘《封神演义》故事12幅;三层四方槽栏彩绘《水浒传》故事12幅;四层四方槽栏彩绘《岳飞传》故事八幅。其彩绘题材丰富多样且内容完整,美轮美奂,极具艺术价值。 

历史见证



中阳楼内存碑六通

其中一通为中华民国五年所立建筑中阳楼并永安市场记,碑载:“自汉唐西河设郡,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麋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期间,然孝义虽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云朔控后久以为南北孔道此中阳楼之命名所由起也。”反映了中阳楼所处环境是历来文墨、商人往来必榻之地。中阳楼作为孝义市历史街区及重大繁华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不仅再现了这一地区市楼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商业盛衰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德辉,走近中阳楼[N],吕梁晚报,2019-07-20.

[2]李欣鹏,李锦生.传统城市空间匾额中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关联性研究——以晋中盆地历史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4):27-31.

[3]李博.山西楼阁建筑浅析[J].文物世界,2018(01):7-14.

注: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主办丨共青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委员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文案丨张吉伟

排版丨杨雨露 黄诗轩

校对丨常海燕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过欣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山西孝义,就有这样一座楼阁,承载千年风霜与灿烂文化,巍然屹立于古城之中,它就是孝义中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