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短板到促发展,让最清晰的脚印刻在最泥泞的路上

2020-07-06 09:20:27 青年报 刘昕璐

微信图片_20200706085404.jpg

2019年7月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孙羽捷在同济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永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和当地干部们聚焦于解决包括修路架桥在内的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改善了村落的人居环境。


编者按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是党的承诺,更是人民的梦想。

小康承载初心,是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憧憬与期盼,也凝结着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崇高使命;小康属于人民,人民创造幸福,也享有幸福;小康源自奋斗,越是到攻坚期、决胜期,越需要咬紧牙关、跨越难关;小康点亮生活,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和温暖的希望。

所以上海青年们背起行囊,带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从东海之滨奔赴九州远疆,去播撒希望的种子。所有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着的人们,犹如万千星光,必将汇入照耀千古的星河。

已然提升了数个色号的黝黑肌肤,在90后上海青年孙羽捷的眼里,既是一枚亮丽的青春功勋章,也是一段最美好的青春纪念。近一年的时光里,他离开上海,来到深度贫困村,全方位地融入当地,吃从未经历的苦,看从未见识的村,通过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亲身投入脱贫攻坚战,帮助并见证永安村最后的涅槃。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心无百姓莫为“官”》中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一件事,记得万人心。“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驻村“第一书记”的担当是人民群众看在眼里的、量在心上的实际行动。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没想到驻村后最大的消耗品是“鞋子”

距离同济大学2800公里的一个村子,是孙羽捷目前驻村工作的地方——云南省大理州诺邓镇永安村,这是云龙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而云龙县也是同济大学对口接力帮扶了8年的地方。

从2018年开始,根据中央要求,云龙县将同济大学的对口帮扶点调整为深度贫困村永安村。做出“当一名扶贫路上的接力青年”决定,孙羽捷没有太多犹豫,他是自己答应学校后才回家告诉了爸妈。

2019年7月19日,孙羽捷到永安村报到。90%以上占地都为山地,有湍流而下的沘江,虽然离县城只有12公里的国道公路,但永安村似乎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崎岖难走的上山土路,随处可见的核桃果树,入户时迎面扑来的马粪、猪圈味,都让从小在大上海长大的孙羽捷有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感觉。

在同济大学挂职云龙县副县长的周晔老师和前任驻村第一书记刘一呈老师的关心帮助下,这名90后仅用10天的时间,就融入角色,开始独立开展工作。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涉及面很广,从深化党建引领,到推动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孙羽捷刚驻村时,村子还没有脱贫出列。他在同济大学对云龙县定点帮扶框架下,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整理完善村档户档的“无纸化”,尽快熟悉村情村貌。

“当时还剩下贫困建档立卡户46户、178人没有脱贫,到去年年底降到了10户、41人。最开心的是,到今年5月底剩余卡户就已经清零了!”

让孙羽捷绝没想到的是,自己驻村后最大的消耗品竟然会是鞋。在初来乍到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就跑遍了全村建档立卡户129户。山路崎岖,容易磕碰,鞋子损耗快,一到雨季更是满眼烂泥地。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却总让他的脑海中蹦跶出一句话: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我买了比较耐穿的登山鞋,但还是穿坏了4双。”在孙羽捷眼里,这些“阵亡”的鞋子,恰是自己一路走过的最好印迹。


走访沟通就是解决民生痛点的实际事

7点出门、凌晨1点入睡的高强度节奏,密集持续了最初的4个月。虽然的确有点辛苦,但永安村日 日新月月新的风貌,让孙羽捷内心平添了很多动力。

因太阳一出就特别晒,孙羽捷通常选择7点开启一天的工作。也因天暗得晚,户外的工作可以干到晚上七八点,他就常常将一些案头工作带回宿舍,晚上继续干。每一天,都因此被“拉”得很长。

收入线、住房条件是否达标,家里是否有辍学的孩子,医保有没有落实……孙羽捷发现,在推动整村“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中,带领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干部走访村户的过程,既是谈心,更是入户去解决老百姓实际痛点的过程。

在永安村麦子登村民小组,有一位大家都“不敢招惹”的“骂人的阿奶”,危房改造,需要将阿奶暂时迁出,但阿奶以为大家要“霸占”她的房子。拉锯许久,终于说通了。亲眼见证变化,也让孙羽捷坚信,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实了,思想工作做通了,百姓满意了,才真正可以谈得上脱贫攻坚,也只有用心对待,困难终会得到解决。

孙羽捷也看到,村上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有一颗炽热的为民之心,在他们身上,他学会了“坚持和担当”:如果没有坚持,就不可能下雨天也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协调村民困难,打消重重顾虑,打通这一条条通往村组的最后一段硬化路;如果没有担当,难办的事就会选择搁置,面对困难就会选择抱怨。

“改造沿途涉及农户田地、林地、拆迁房屋,协调成了大问题,只有做好协调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进。”当亲历了当地村户一间间危房改造,旱厕渐向水冲厕转变,修通毛路,老百姓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孙羽捷的内心“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驻村笔记”串起每个细小的改变

“脚下走的路,只是人生的一小步,通车后的路,就是脱贫的一大步”;“一位同济土木学子在农村大学,应当要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功,这是一堂必修课”……偶尔在朋友圈记下的片言只语,串起孙羽捷亲历的每个平凡、细小而扎实的改变。

本月底,茅草登沘江段上一座新桥就要正式启用,“沘江上只有一座钢板桥,能通行人员不能通车子”的现状将得以终结,罗坝山、旧宅、云安等5个自然村群众和学生过江将更为便捷。取名“永济桥”的背后,是同济大学帮助设计并援建的身影。

“要摆脱贫困,首要事就是把基础设施短板补上,才可能谈后面的‘授人以渔’。”孙羽捷在农村的大课堂里对扶贫的理解越发深厚。

2019年夏天,一座缘起于同济的精神桥梁伴随着“梦想家园”校园共建夏令营的行动在永安村落地生根。这将孩子们的乡土意识与同济人的理想情怀交融于一处;刚刚过去的5月,孙羽捷也试水通过直播方式,为当地的特产代言,为扶贫助农带货……

按照中组部、教育部的安排,派驻到贫困县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任期为2~3年。“分秒都可贵! 把自己能为当地做的、想为当地做的都落实了,才能满意而归。”孙羽捷说,脱贫攻坚战之后,自己还将进一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我们希望,下一步对产业发展加强帮扶投入,着力在增加群众收入上下功夫。”


对话

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会拒绝吗?

记者:扶贫路上的青年使命和担当,你是怎样理解的?

孙羽捷:作为一名青年人,有幸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成为接力棒的最后一棒,我感到十分荣幸。90后的我们,更应该把自身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会拒绝吗?不会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这恰恰证明了你个人的价值。能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一枚亮丽的青春功勋章,也是一段最美好的青春纪念。

记者:注意到你偶尔在朋友圈里有“驻村笔记”这样的记录,每次写下时有怎样的心情?

孙羽捷:一方面,是给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时间上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也依托这样的社交平台,更好地传播关于脱贫攻坚、扶贫工作上的点滴故事。我的朋友圈里,很多是我在学校接触的学生,他们看到之后都很感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向我咨询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回家乡工作、到基层锻炼的一些事项。看来,这对他们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宣传,这便很有价值。

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你觉得这段经历会带给你什么改变?

孙羽捷:在学校,我面对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在农村,我面对的是朴实的老百姓。虽然对象转变了,但工作性质没有太大变化,我依然会尽可能地给当地的党员群众们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讲好当代中国的发展故事,也激励老百姓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

对我个人而言,当然是收获满满,让我重新认识了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还存在很多发展不平衡,还需要吾辈继续投身于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更让我重新认识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有很多生动的中国故事可以讲给学生们,引导他们将自身发展和祖国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有限的青春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青春价值的体现?

责任编辑:朱皓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孙羽捷在同济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永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纪实。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