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021-01-18 17:58:37

采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肩负着采矿工业技术创新的使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掌握、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和提升。

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行业交融的特点,涉及地质、力学、机械、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仅仅学好某一方向知识,掌握单一技巧无法满足专业需求。采矿知识既包含专业课程结构,也包含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是人才培育过程中一切显性和隐形有益内容的集合。知识融合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协调统一和整合,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系统梳理和整合,对各个实践环节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实现各个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序、有度对接,从知识的传授到知识的掌握,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理解,从知识的理解到从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结构与体系的融合。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由理论到实践,由地面到地下,由二维到三维逐渐加深,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征。围绕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时间轴,逐步实现能力的螺旋式递进上升,不断强化能力训练和提升,实现能力递进。能力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运用“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辩证认知手段,形成“学习能力- 思考能力- 实践能力- 研究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培养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结合

立足行业实际,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打牢地质学、力学、数学等知识系统基础,结合仿真模拟、体验式教学和工程实践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及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专业性与系统性结合

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站在发展绿色矿业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既充分考虑、切实尊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传授技能,强化训练,坚持专业发展与系统发展相结合。按照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高年级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体现专业特色。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扩大选择空间,拓展系统性,为学有余力或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扩展型、提高型知识选择平台。

3. 传统模式和国际视野结合

坚持传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知识传承、应用和创新并举,形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扩展国际视野,开设国际化课程,组织国际性交流,注重借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能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及实施方案

(一)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模块

通过课程内容归类、合并和减增,课程结构调整、重构与升级,课程资源开发、定位与共享,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教学模块。

1. 课程内容归类、合并和减增

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人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通过归类、合并教学模块,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体系结构,既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也为新增课程模块的设置提供了空间。

2. 课程结构调整、重构与升级

适应行业信息化、自动化要求,适应矿业发展国际化需求,增设现代企业管理、矿业法规概论等课程;适应地下空间大开发需求。

3. 课程资源开发、定位与共享

通过各种渠道挖掘人才潜能,按照教学模块组建教学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教学设施,加强硬件建设,建成系统的教学模型实验室,提升教学环境。搭建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二)视角集成,强化空间思维

通过内容、信息与方法的多维视角集成,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

1. 内容集成,空间形态感知

根据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空间思维循序渐进融入各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矿床开采模型模拟实验,结合矿床开采物理模型和矿山三维设计软件教学强化学生空间思维。

2. 信息集成,建立空间结构

制作集文字、音响、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实体教学模型可近距离反复观察、内部结构可拆拼等优点,缓解实践教学中学生现场实习课时有限、地质体三维空间复杂难辨识等困难。

3. 方法集成,提升空间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讨论等课堂互动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空间形象思维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制作矿床开采实物模型、电子模型、矿床开采动画,指导学生参加模型制作大赛。

在现场实习前后,通过绘制模型视图和对现有模型改进等方式,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分段实施,理论实践互补

将专业教学划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提升和专业应用3 个阶段,以理论实践互补为方法,建立理论教学夯实基础、课程设计增强认识、现场实习深化体验的分阶段“互补式”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验+ 模型模拟实验+ 课程设计+ 实习)相互对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的互动。

1. 专业认知阶段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设置技术基础实验、CAD 课程设计,开展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增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认识。

2. 专业提升阶段

在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环节,实践教学设置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和采矿学课程设计,开展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

3. 专业应用阶段

拓展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设置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开展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四)平台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团教师管理的队伍协同机制。通过兴趣激发、宣传引导、典型示范和成果转化做到氛围协同。构建以专业化引导、项目化牵引、团队化建设和制度化保障为实施路径的多平台协同体系,实现平台的整合、功效叠加和相互促进。

1. 专业化引导

依托专业优势,建立具有专业背景的MAP 资源协会、安全协会,发挥学生社团辐射面广、参与度高的优势,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开展矿业环保、矿业安全等专业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 项目化牵引

通过立项建设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抓好“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等4 个环节,实现项目有层次、有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团队化建设

探索构建“指导教师- 硕(博)士研究生- 高年级本科生- 低年级本科生”四级联动梯队式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团队,保证方向相对固定,结构相对完整,团队传承持续不断。

4. 制度化保障

通过制定创新学分、学金评定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实施细则和奖励办法,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践锻炼,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构建多活动平台协同的长效机制。

采矿工程系

2018.9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由理论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