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实践育人:新闻与文法学院携手新华网共育高素质传媒人才
2024年12月中旬起,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文法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101班的31名学生正式进入新华网湖北分公司,开展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这次实习不仅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也是我院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的又一生动体现。作为国际知名的传媒机构,新华网被誉为“网上新华社”。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下,以深入基层的实践为依托,不断取得创新成效。
近年来,新闻与文法学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围绕“实践育人”目标,与新华网湖北分公司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21年5月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级学生创作的6集系列作品《乡村振兴的江夏故事》便在新华网上线,并荣获当年湖北省网络视听作品优秀奖。这一阶段性成果,不仅彰显了党员教师带领学生脚踏实地、深耕基层的责任担当,也为后续与新华网的持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在行动系列专题刊播
2022年,在全国疫情大规模暴发的特殊时期,广播电视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0级40名学生,在党员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参与了《纪实片创作实训》。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迎难而上,与新华网合作推出了《长江航运十年》系列短视频。尽管条件艰苦,团队成员始终秉持初心,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最终作品在新华网上线后,网络点赞量突破千万,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程中“责任与担当”的教育价值。
《长江航运十年》学生摄制组在长江边拍摄
2023年,广播电视学专业2021级学生开展了《网络视频采编实训》,全程参照新华网的《秀我中国》栏目标准,提高了实训目标要求。学院特邀新华网资深记者担任指导教师,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并采用抽签分组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工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余林教授带领党员教师及师生团队,前往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开展创作实践活动。在新华网记者的全程指导下,团队创作完成的作品《拼出来的尧治河》在新华网发布,并荣获当年度湖北省网络视听作品优秀奖。这次实践既是学生能力的锻炼,也是党员教师“深入基层、讲好中国故事”思政理念的生动写照。
保康县尧治河村报道
进入2024年11月,学院进一步深化与新华网的合作。新华网湖北分公司总经理田建军受邀到校指导,在充分肯定我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作成果的同时,提出未来可以在课题研究、智库服务及舆情管理等多领域拓展合作。通过进一步结合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学院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课堂搬到新华网,已经成为我们广播电视系实践教学的重要特色。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国家级媒体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也让他们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切实体会到媒体从业者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广播电视系副主任、党员教师王正中表示,学院始终致力于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校媒合作,学生作品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展示和传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信心,更体现了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初心。
未来,新闻与文法学院将继续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强化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