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航天 保航天 发展航天 ——西工大航天专业建设回顾
建航天 保航天 发展航天
——西工大航天专业建设回顾
西北工业大学陈士橹院士的航天情怀执着而深厚,他是西工大航天专业建设的奠基者。
1959年,学校决定让陈士橹负责筹建宇航工程系。这让他感到有些突然,也有些纠结。他一直从事航空教育与研究工作,而筹建宇航工程系就意味着要转换专业,他实在有些难以割舍航空情结。
面对这种难以抉择的局面,他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经过认真思考,最终决定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他说:“既是组织的决定,也就很快的服从分配,下决心虚心学习,好好改转,好好为党工作,希望在新专业方面能做出一定贡献。”也正是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了他人生和事业的命运,走上了新的航天征程。
在筹建宇航工程系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说:那个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忙碌。”
1959年底,在他的辛勤操劳下,宇航工程系正式成立了,成为西工大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宇航工程科技教育基地之一。
宇航工程系起步阶段,举步维艰,百端待举。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教材短缺问题,当时仅有的教材都是苏联专家提供和翻译的,密级很高,管理也很严格。面对这种现状,他不等不靠,主动带领教师搜集资料、编写教材,1961年第一部教材脱颖而出,不过名称仍然使用的是代号,50108。1964年,他亲自编写的教材才使用了真实名称——《导弹动态误差》。这本教材后来成为全国国防院校飞行力学专业的范本。
正当宇航工程系走上顺畅发展阶段,要求“撤并”宇航工程专业的消息却从天而降。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认为:“对于尖端的国防专业,单独设置也是应该的。宇航工程系的专业应该维持办好,不应取消、或与其他系归并。”国家航天科技力量十分薄弱,急需培养大量人才;宇航工程科技教育刚刚起步,怎么能停步不前呢!正是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不厌其烦地走访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在后来整理访谈陈士橹的资料过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他历尽磨难。宇航专业的“撤并”危机一波多折,前后持续了十余年,他也多方奔走呼吁坚持了十余年。有一次,在全国空气动力学会的研讨会上,陈士橹抓住机会向钱学森反映了他的观点。钱学森先生当时就表示,宇航工程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我是赞同你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陈士橹的不懈努力下,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最终保留了下来,成为航空院校中惟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他保留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宇航工程系,而是为国家航天与国防事业保存了一支重要力量!
陈士橹为宇航工程系建设与发展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同行中有口皆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评价说:“陈士橹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阻止和抵制它解散,坚持把航天学院办下去,很不容易,很执着,很有贡献……陈士橹敢于坚持原则,从不图个人利益,很有事业心。”
陈士橹执着事业,甘为人梯。在宇航专业的发展中,他重视培养新人,让青年人担负重担。1995年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重大课题落在了西工大航天工程学院。他自己只担任项目顾问,他培养的第三位博士唐硕被推选为技术负责人,带领12位青年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承担大型运载火箭系统故障仿真研究项目,他们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成功应用于我国载人飞船研制,在历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工大航天工程学院成为受到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
当年的宇航工程系如今已经发展壮大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学院,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多个在全国领先的科研团队,为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0多年来,航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7000多名航天科技英才,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李鸿等两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以及“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谭永华;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等一批杰出的校友,他们为国家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士橹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科技工程教育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剑指苍穹壮人生,矢志不渝航天情。
(执笔:鲁卫平)
2011年1月20日陈士橹老年访谈照.jpg
陈士橹指导学生照.jpg
宇航工程系.png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