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试验田里的思政课

2021-01-18 22:14:52

 

团队“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王朝辉教授在长武试验示范基地向师生们介绍研究总体情况

 

团队研究生在试验田树立对照研究的牌子

团队师生在试验田开展的研究之一

王朝辉教授向参加田间日活动的省农技推广总站、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以及学院党委负责人等介绍长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雨后试验田里正在抽穗的小麦

几个研究生在对小麦生长情况拍照记录

相关师生在介绍试验田研究安排

师生们在相互参观“责任田”

团队老师在详细介绍试验手段

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在了解团队师生田间试验情况

详细查看垄覆沟播情况

阅览书写在“责任田”里的论文

团队师生倾听校友、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扎根基层搞科研的故事

团队师生与省市县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在基地前合影

谷雨过后,陕西小麦从南到北开始抽穗,小麦生产逐渐进入关键期。4月28日,关中、渭北多地普降中雨,我校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80余名师生,冒雨前往长武试验示范基地观摩,一年一度集中开展的科研工作田间日活动拉开帷幕。

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是我校的明星团队,团队党支部曾获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去年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双带头人王朝辉教授介绍,田间试验示范是团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科研工作田间日活动自2013年发起,其目的在于促进团队师生为科研种好“责任田”,为农民种好“示范田”。

到达位于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试验示范基地时,雨驻云开,王朝辉教授向参加田间日活动的省市县有关负责人、当地种植大户、学院党委书记以及团队师生们介绍了近年来团队工作总体情况,相关“责任田”师生就试验示范开展情况作汇报交流。在插有“农户模式”“减氮模式”“秸秆+绿肥”等标牌的试验田里,不同措施处理下的麦田表现出较大差异,大家在试验田里一一查看,详细了解,很快都成了“泥腿子”。

在试验示范基地,团队师生们邂逅了正在同一个科技园工作的校友、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1961年从西农毕业后,梁增基一头扎进大西北黄土高原的山坳里,潜心于小麦育种的难题攻关,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先后培育出“长航一号”等7个小麦新品种,在旱区大面积推广。“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如今已86岁高龄的他退而不休,仍然坚持工作在“田间地头”,他勉励师生们,做农业科研就要常下试验田。

团队共产党员、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马悦看到抽穗期小麦大面积生长的状态很震撼,此前她更多的是通过照片了解小麦,参观了学长学姐和老师们所管理的试验田后,她深刻认识到严谨求实做好田间试验才能真正写好科研论文。

“从去年8月到现在,我已经来十里铺不下10次了。”团队新成员、资源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李永华介绍,2008年起十里铺基地就开始做定位试验,主要监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他和师兄在导师指导下在这里采绿肥、施氮肥、划小区、播种、数基本苗、数分蘖,等等,“每次来,都能看到梁增基老师。”李永华正在写一篇论文,题目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综合效益》,他说:“只有亲身下田,写论文才有真切感受。只有围绕目标坚持不懈,才能有成绩。”

据了解,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近五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有10余项,仅在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布置的试验示范就有15个,依托这些科研“责任田”团队师生去年发表中英文高水平论文40余篇。由王朝辉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北方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联合了国内28家单位共同实施,到2020年,将使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小麦区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减量30%。

受降雨影响,原计划当天还要观摩的永寿试验示范基地安排在第二天进行,大部分的师生返回学校稍事休息后又继续乘车北上交流学习。“舟车劳顿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意义。”团队党员、资环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杜玮说,团队一直以来既注重科研指导,又注重思想教育,田间日活动实际上就是开设在试验田里的思政课,尤其对于像她这样更多时间是在室内做培养试验的研究生来说,在广阔的大田里更能增强“成就感与责任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校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80余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