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由读书的初心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1-02-19 15:51:01

-初闻书为趣-

小孩子刚识得字时,往往对一些神话故事特别钟情。无论是听长辈们娓娓道来,还是自己搜罗这些书来阅读,他们都怀有浓烈的兴趣。像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些艰深晦涩的文章对小孩子来说索然无味,一知半解,可像美女蛇这类的神话故事,他们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那时大部分人读书全凭一个趣字,也不求是否有助解决生活的问题或是为了什么既得的好处,捧起书就看,以至废寝忘食。像明初大文学家宋濂,幼时便嗜书如命,尽管家贫,却每每从他处借得书来,亲手抄录一遍。无论寒冬酷暑,他都觉得“以中有足乐者”,因而得以博览群书,成为明初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这个阶段,广泛阅读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不拘于书的体裁与风格,不在意读来是否具有实质性的用处,全看自己兴趣,这是一种最单纯的读书动机。孔夫子常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阅读来说,秉持趣之初心,读的不单是书,还有快乐。

-后识书为用-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在选择读什么书时,也常常更青睐于对自己有用的书。说起来,这种读书目的似乎充满了功利的味道,然而这的的确确已经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读书方式。学音乐的人,除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免不了也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这些音乐大家的历史;学法律的人,除了掌握常见的辩论技巧,更要将无数的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更不用说医学生的标配“蓝色生死恋”全套。这个阶段我们偏向于精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搞得一清二楚。即使书厚得我们见了就烦,多得我们想起来就恶心,我们仍旧需要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的将他们读懂,理解透彻,并有所作为。我想,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阅读,并不是坏事。相反,它能将我们在短时间内武装成拥有强大专业知识和高深技术水平的人才。

很多人都吐槽,说现在的人读书只问有没有用,完全丧失了读书的初心。诚然,这种看法指出了当代人读书急功近利、容易浮躁的问题,有一定的道理,可也不全对。我们知道,人的时间与精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已经成为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一种法则。这样一来,人们偏向于阅读对自己更有用的书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其实读书为趣和读书为用,二者并不总是对立的。仔细回想,当我们啃完那些曾令我们闻风丧胆、谈之色变的专业书籍时,当我们背下那些噩梦般的长篇文字时,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眼界更加开阔了,思维更加缜密了,逻辑更加严密了,想法更加新颖了,能力更加强了.......那时心底会涌出一种踏实的愉悦感,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再品书为情-

 读书为趣也好,读书为用也罢,说到底还是千百年来国人对读书深到骨子里的一种修炼,一种真信仰,一种大超脱。夸说这种性情境界似乎有点浪漫了,可从中国的古典文史哲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就是由读书人创造的文化。“学而优则仕”的越阶希望是整个社会的活力源泉,虽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大都是为了追求一种为仕的超脱,可这终究带着些把读书当作仕途敲门砖的俗气。但有人却能“仕而优则学”,在宦海浮沉中仍保持着真性情,借读书洗涤尽残留的世俗之气,成为真正的读书为情。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为官一生,也坎坷一生,但每每上任,总能做到与民同乐,安宁一方,且以文字尽抒豪迈豁达之情,为后世所永远传诵。总之,向学的人须不坠其求索阅历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学求道之心。

现在很少甚至没有了读书启蒙一说,不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了,而是现在人的量化思维变得前所未有的强。人们习惯了用各种各样的数据数值去衡量世界的一切,比如作为博士,你发表了几篇论文;作为企业家,你身家有几个百万,诸如此类。这是赤裸裸的现实,尽管很残酷,但仍旧是现实。这和读书为情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当世界都麻木的时候,唯有情感能使冷漠的心变得稍许温暖。当自我变得膨胀无比时,唯有读书之情能使我们变得有敬畏心。有时候我们会再回头看那些曾经读过的书,虽然那些文字没有变,可仍旧开卷有益。每次你以为读懂了的东西,回头再看,每次总有新感受。人的感情太充沛了,光有现实是无法装下、无法满足的,一天不读书就会浑身难受,只有书中的世界能真正慰藉你的喜怒哀乐。

读书的初心到底是什么?我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初心是不一样的。不必硬性要求每个人必须怀着怎样的态度去阅读,去做学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只要他愿意阅读,愿意在书海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天地,愿意以一种谦虚和上进的心去获得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就足够了。值得一提的是,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们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又将读书过程里的所思所想来感悟生活,在这样反复的交互作用中促成自我灵魂的升华。读书不分贵贱,却讲深浅,同一本书,有人觉得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有人欣赏到美画,有人听出悲歌,还有人看到生活。如何读好一本书,有很多的方式与途径,但却总离不开三个要素:思想、情调、自我。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也须三思。一思书籍的选择。随时代发展,这世界产出的书只会越来越多,可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总是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阅读真正有价值的书,这应该是所有热爱阅读的人的共识。关于好书坏书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经典,读一读肯定能有所收获。其次,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好书排行榜,稍微留心便能发现上面推荐的书其实大多相同,这是发现好书最便捷的方式。再有就是根据自己已有的书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只要你不只沉浸于肤浅文字里获得的快感,不只因为功利主义去选择读什么书,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经典也是好的。二思读书的理解。只要是个体的行为,都会有主观情感的局限,读书时我们也会囿于自身的限制而只能得到部分的理解。鲁迅评价《红楼梦》时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己出发读出一个角度的理解,这其实无可厚非,只是若仅限于此,未免有些遗憾了。《活着》里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固然令人同情,可他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洒脱却更值得欣赏,至于书里反映的社会背景,劳苦大众的生活这些方面,也颇值得品味一番。关于读书时思考角度的多挖掘,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有人通过书评发现《挪威的森林》里的表达的现实主义,有人通过《智取威虎山》的电影感受《林海雪原》里解放军战士的勇敢与豪情,有人翻看《幻夜》解读《白夜行》的表达主题等等。读一本书,思考的角度越多,体会便越深刻。这跟了解一个人是一个道理,从生活点滴到理想抱负,观察方面越多,虽不一定会加深喜欢,但一定会更加透彻。三思现实的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对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三国演义》里的谋略不止是有意思的古代军事故事,《围城》里的婚姻也不单在讲虚构人物的喜乐悲欢,读《狼图腾》也能联想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读马列著作更是会让人能辩证思考当前国际的形势变化。书本是文明薪火相传的载体,也是联通精神与现实的桥梁,我们透过书本审视世界,也由现实生活来验证书本讲的道理。

关于读书的情调,许多人的理想大抵不过如此吧:初春清晨,读书间隙推窗而立,花香扑面;炎夏午后,一卷在手摇扇驱蚊,神清气爽;秋日晚风,品茗读书听窗外风雨,悠然惬意;严冬雪夜,围炉夜读书香入腹,情暖人心。这种读书的情调,是一种由外到内的愉悦和充实。有人说,越喜欢分享彼此秘密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越深厚。读书亦是如此,越是对书中所写感同身受,就越觉得它写得好。像《背影》里写老父亲步履蹒跚地跨过月台去买橘子那段,总是很容易让读者勾起自己对父亲的记忆。又如《忏悔录》中卢梭对自己的剖析与反省,不仅令人震惊于他的坦诚和勇气,更使人不断反省着自己的初心。这种读书的情调,是与书产生的共鸣感。读书的情调还在于消减孤独。许多曾经炽热的情感,后来都逃不过时间与距离的冲击,它们中有些减淡,有些消失,还有些已经变质。这种情感的脆弱性,很容易引起人的孤独感,尤其是在独处时。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书中世界,是能够消减掉现实生活的孤独感的,届时甚至会感谢因为这份孤独才使得自己能够专心看书。如读《名人传》,三位伟人的经历会使你也增加与命运作斗争的信心,又如读《百年孤独》那样的大作,整个大家族的百年风云变幻史,我想足以慰藉任何孤独的灵魂。

读书的思想也好,情调也罢,虽各有侧重,但又都指向读书最终的目的:完善自我。

书本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与观念,并不断完善自我,这使得我们慢慢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从童话故事到现实主义小说,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从科学技术到人文历史等等各个方面的书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吸收其营养,然后一点点搭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吉川英治写过一本书,叫《剑圣宫本武藏》,讲的是主角宫本武藏不断苦练修行,从一个坊间鲁莽无知的少年最终成为世人所敬仰的一代剑圣的故事。里面有一段剧情是这样的,武藏被叫泽庵的和尚关进了一个小阁楼里整整三年,这三年里他通读了阁楼里的圣贤智慧典籍,出关时恍若重生。在之后他的艰辛修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能凭借着顽强的精神去战胜。我们在阅读时,不单单是见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更要将其有益部分转化成自己的精神力量。当然,比起建设精神来,捍卫思想也同样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太多会造成一种理解力的障碍,一旦自身修为不够,便只能人云亦云。还有那些具有腐蚀精神与思想的东西,那些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激发想象力,并吸收有价值的部分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意识与信仰,这样才能与之抗衡。

我们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阅读,更好地掌握读书这门艺术也显得尤为重要。作家用他的笔将其灵魂融于文字里,我们细细品读书时,相当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与之对话,汲取他们身上宝贵的经验与智慧,并最终化为我们思想与人格的一部分。现在再思考读书一事,是忙里偷闲时的打发时间或者找找乐子,还是主动在浩瀚典籍里细嗅书香,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中也会有不同的人生。

总而言之,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愿我们秉持初心,日学日新,在书海里找寻到人生的丰富与从容。

责任编辑:向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动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无非有三种情况。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