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科研心得体会分享

2021-01-19 12:07:3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术科研工作若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则可以事半功倍。本次推文征选了我系本、硕、博优秀学生在学术与科研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交流,望能为大家带来启发。

科研心得体会

——2017级博士研究生马元喜

回顾了博士三年以来科研历程,感慨良多。以下几点体会仅供科研学人借鉴,以兹启发。

首先,潜心培育和发现自身的学术科研兴趣点。正如王阳明所言:“学问即人生,人生即学问”,兴趣是科研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去发现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新趋势,从而通过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其次,树立经典意识,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好的论文虽是改出来的,但必须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日积月累,才能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

复次,学会应用各种知识生产工具。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应用领域内所熟悉的亦或正在尝试的学术研究工具,这样就能够从新的研究方法去感悟到学术研究的别样结论和内在运行机理。

最后,加强学术交流。主要包括跨学科、本学科内部、新方法的学术交流等。唯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汲取相关专业补充性亦或边缘交叉性知识,而且通过跨学科交流,可以从方法创新上实现自己的科研创新。

不怕试错,尝试收获

——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婳

结合自己课题申请、项目调研的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

首先,研一上学期是难免感到迷茫的阶段,比起自顾自想象,不如多去尝试、积极交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最新信息。

其次,关于申请课题的意见。一要广泛搜集资料、积极请教前辈、不断完善课题内容;二要参考高质量文献,做出精简的综述;三要积极与导师沟通与交流,征求和听取导师关于题目和框架的相关意见;四要对结果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团队成员乐观看待,多尝试,重视过程中的收获。

最后,关于项目调研的意见。首先,积极申请调研项目,调研活动是和学长学姐沟通交流的好机会,带队老师的指导与提示、同行学长学姐的心得分享是难得可贵的经验;其次,确定切实的主题,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撰写提纲、进行访谈,调研结束后的论文写作也更为顺畅。再次,有关调研的一些细节问题。当出现信息不准确、采访对象之间的说法互相矛盾的情况时,要适当增加访谈对象多方多次印证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为保证调研效率,与同行的伙伴互相监督及时完成工作,当天的资料当天整理,每天写田野日记等;这一过程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是一件幸事,他们是我分享学习生活的窗口,也是生活里给我陪伴和帮助的挚友。

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人”

——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东燊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有关勤奋、聚焦阅读以及写作的相关经验,希望同大家共勉。

首先,关于勤奋。有一次在听周平教授的讲座时,我对讲座中的某个观点产生了十分不同的看法。于是讲座结束后,我便与赵老师很“痛快”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赵老师先是对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表示高兴,但他更主要是提醒我:人无完人,老一辈学者的观点难免会有一些自身的局限,但周平老师真正令我们钦佩、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勤奋,是他日复一日坚持读书与写作的习惯;今天年轻学子们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勤奋的品质。在与赵灿老师探讨刘小枫先生的文章时,老师反复强调不要把小枫先生的文字、观点或话语当作真理,而是要学习他本人做学问的勤奋与刻苦。作为赵灿老师的学生,老师的教导和激励始终伴我而行,无论一天下来分心的事情再多、关上房间的时间再晚,我还是会在睡前坐到书桌前面平静地看一会儿书,算是多少减缓一些内心的不安。

其次,关于阅读的聚焦。研一阶段,每次与赵老师交流完自己读书的心得和预设的研究计划后,他总会耐心地劝我放弃读一些书。他给我的理由不是因为那些书不值一读;恰好相反,他说那些书由于太过宏大或太过复杂,容易过度耗费我们硕士期间本就有限的读书时间与研究精力。广泛的阅读自然是会给人带来不少的启示与乐趣,然而要想真正做出一个有质量而非泛泛而谈的研究,更多的时候离不开我们针对着某个具体的问题、某段具体的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精读”。

最后,关于写作。我想对于一名研究生而言,写作最主要是以一种前面所提到的勤奋品质来养成的习惯。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写作往往还包含着某种可以被称为“勇气”的品质。不久前,系里举办了“研习竞赛”,我曾与赵老师讨论过以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参赛,但最终自己还是以“文章改得还不够好”为由放弃了。在之后的那次交流中,赵老师更多地也还是鼓励我:没有什么人是生来就会做研究的,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要勤于写、善于模仿,不要怕犯错,不要怕被人笑话。我想,正是一些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老师对我的不断鼓励,使我最近也开始在私底下劝勉自己:要鼓起勇气,不要轻易放弃写作锻炼的机会。

科研心得体会

——2016级本科生杨韵琦

与大家分享有关科研选题、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三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研选题。关于科研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切入:一是多关注近几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提出的议题、概念等。二是多与老师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交流,获得老师指导。三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同时还应加考虑选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是否创新以及分析选题的实操性。

其次,文献阅读。选题确定后要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首先,需找到研究该领域的专家,通过阅读其文献,可以较好地把握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在初筛论文时,要依据发表时间和引用次数两个维度作为选择依据。最后,充分利用参考文献做好扩展阅读,挖掘创新点。

最后,论文写作。进行论文写作时,先回顾之前查阅的文献笔记,并列出大致提纲,搭建好整篇文章的框架后,再去填充每个大标题下的内容。填充完各部分内容,形成初稿后,在逐字逐句的对文章内容进行打磨,只有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才能得到一篇高质量的学术性论文。

科研心得体会

——2017级本科生郑辉

从坚持阅读、改善阅读方式以及模仿写作三个方面与大家做分享交流。

首先,坚持阅读。大二伊始,专业课老师就着重加强我们的论文写作训练,鼓励我们大胆写作,不要怕出错。于是,在写作中我才发现自身阅读量匮乏、写作基础不牢的问题。自此,我逐渐提高自身阅读量,并一直坚持下来,进而使得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其次,阅读方式。第一,阅读要有针对性。每当老师讲到自己未曾涉猎到的内容,我会做好笔记,整理并提炼出若干问题,在阅读中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文章选择。对于文章选择过多的问题,我是首看标题与摘要,如果符合就备选,并分类保存好,依次累积,直至至少五篇文章以上,再进行阅读。第三,阅读过程。先把握文章框架和核心观点,再多遍阅读,每一遍的阅读速度可依据理解深度进行调整。

最后,模仿写作。通过前期的广泛阅读,对一篇文章的行文规则和框架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试着进行写作,而其中的优秀文章是我们模仿的主要目标。

注:再次感谢以上五位同学的经验分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兴趣是科研最好的老师。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东燊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有关勤奋、聚焦阅读以及写作的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