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服“智”造“非遗艺苑”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2-18 15:13:53

北服“智”造“非遗艺苑”赋能乡村振兴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京华大地形成更多生动实践,近期,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艺术设计学院党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启“‘智’造‘非遗艺苑’赋能洪水峪村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在项目负责教师的带领下,北服师生历时两个月,利用现代科技和艺术设计,与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乡村文化、经济振兴。


参与实践项目师生合影

此次实践项目缘起于北京服装学院2010届校友、国家级非遗口技第四代传承人张建平派驻洪水峪村担任第一书记,扎根乡村、传承非遗,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人事迹。她利用在北服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经济薄弱乡村探索产业之路,实现了从零到一的产业发展。项目组成员从张建平校友的事迹得到启示,在前期调研阶段,深入洪水峪村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与村民深入交流,发现洪水峪村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例如口技、山茶制作、纳鞋底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机制,这些技艺面临传承断代,亟待保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技艺,团队成员开展因地制宜的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例如,将剪纸艺术与现代激光雕刻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尚感的剪纸作品;以洪水峪村的山水风光为灵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漆扇作品;以洪水峪村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创作出展现当地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充分融合门头沟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为自然生态增添了别样的新场景。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团队成员完成所有作品创作,开始进行布展工作。他们将作品布置在洪水峪村的“非遗小院”内,打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展览、教学、体验空间。

9月1日,作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智”造“非遗艺苑”展览在“非遗小院”正式开幕。开幕式上,门头沟区清水镇党委副书记苏会会,门头沟区清水镇宣传委员孙成成,洪水峪村两委干部张秀停,第一书记、口技传承人张建平,门头沟区清水学校校长王辉,门头沟区非遗项目灵山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燕,鞋垫绣花传承人张志秀、张秀芬,以及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江建,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丁蕾、副书记张弛,清水学校师生和洪水峪村村民30余人参加。

清水镇党委副书记苏会会为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丁蕾颁发“大山之友”聘书,表达了清水镇党委对北京服装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感谢。学校团队成员为村民、同学们展示了创作作品并进行讲解。


领取“大山之友”聘书


为师生讲解版画


讲解灵山山茶制作技艺


传授鞋垫绣花技艺


讲解盘扣

侯炜国、李向东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版画与漆扇制作现场教学。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参与,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同学们亲身参与版画制作


漆扇制作

制作结束后,团队成员帮助村民把做好的漆扇挂在树上,瞬间整个小院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漆扇展。口技传承人张建平还现场表演了口技传统节目“百鸟争鸣”,在场大小朋友们叹为观止,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项目负责人侯炜国老师表示,“智”造“非遗艺苑”项目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实践。希望通过项目唤起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同学们在祖国大地创造更多艺术作品,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增彩。

此次“智”造“非遗艺苑”展览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们,他们被这些充满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所吸引,加深了对非遗技艺的浓厚兴趣,也激活了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技艺的热情。据悉,北京服装学院将持续开展一系列活动,立足设计专业“小窗口”,做好服务人民“大文章”,激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学科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李瑞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服师生历时两个月,利用现代科技和艺术设计,与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乡村文化、经济振兴。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