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谷为民命。扬州大学农学院“田管家”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聚焦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高产优质技术指导,连续16年开展科技助农服务,近年来通过“科技小院”为服务“三农”聚智赋能,形成了“党建引领、院地共建、科技赋能”三位一体助农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转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夏,他们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围绕“五个振兴”,在实践中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勇担时代重任。
一、“科技助农” 专业咨询服务农业产业
科技助农,发扬“小院精神”。为宣传和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让所学的农科知识落实到生产实践中去,7月20日,扬州大学农学院“‘科技兴农,小院筑梦’田管家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前往扬州市邗江区周边乡镇开展了以面对面咨询为形式的科技助农活动。团队依托江苏海安稻麦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为“三农”聚智赋能。
“你好同学,你看这个田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黄色的斑点,这有可能是什么问题呀?”
“您好,是这样的,通过照片判断有可能是稻瘟病,具体的您可以把样本送过来,回实验室化验以后,我们把杨教授的生产意见发给您。”
类似的对话,重复发生在扬州市邗江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依托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开发的“农技耘”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一对一交流,把最专业的生产指导意见带给农户,并且记录汇总生产难点,留待返校通过实验验证。一天的咨询时间,在农户们的热情发问下显得格外短暂。截至目前,团队已经接受过500多户农民咨询,提供过两千多条专业的生产指导意见,考察调研走访的5000余亩田,足迹涉及了10余个省份,累计助农每亩田减损42斤,节本增效140元,累计增收4722.5万元,有效促进水稻增产增收。今后,团队将继续用科研联系生产,用沟通链接农户与专家学者,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二、“探秘智农” 农场调研挖掘发展新禀赋
实地调研,力争“知行合一”。为探索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了解智慧农业一体化应用,使庭农场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兴旺的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7月28日上午,团队实地走访了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雨森家庭农场,观察发展典型,调研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经验,开启了富有收获的乡村农业探索之旅。
雨森家庭农场由95后返乡大学生王雨森创立,农场承包耕地面积350余亩,主要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食味稻米。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程机械化育秧及机插秧,无人机全程化作业的现代化农场。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成员响应国家农业部门号召,帮助雨森家庭农场设计方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形成绿色科学的栽培种植方式。同时发挥带动作用,指导周边数十位种植大户使用绿色科学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
此次活动,团队立足推动专业化栽培技术走向生活化,为乡村水稻栽培提供更优越的技术,彰显新时代农科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入基层乡村,活跃于田间地头,开拓视野,锻炼技能!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红魂引领” 田间党课帮构蔚然乡风
思想铸魂,做到“一心向党”。“红魂”浸润乡土,乡村振兴更好舒展精神之翼。依托田间党课,“田管家”农学院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积极走入田间,开展红色教育,助力新时代新农村的乡风构建,赓续红色血脉。他们在实践脚步中了解国情社情,力争以信仰之光激发奋进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让红色力量从“田间”到“心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团队邀请当地农户开展红色读书会,让“红魂”引领乡风建设。除田间党课外,团队还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帮助当地构建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软件基础”。
助农路漫漫,力行而致远。这个夏天,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热血凝聚青春力量,用实践感悟强农脉搏。乡村振兴是是强大动力,是成长赋能,是志愿同行,我们将继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科技绽放乡村活力,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做好“田管家”,守好中国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