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强国讲话精神,为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2023-08-20 21:03:28 旅游系支部

学习教育强国讲话精神,为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旅游管理系党支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35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教育强国开展第五次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每次学习都会聚焦一个主题,此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同志主持此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系统阐述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科学、全面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次学习中习近平同志在此学习中的讲话的重要精神。

一、学习与领会讲话精神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论断,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中的精神同十八大、二十大精神一以贯之,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有必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在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当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之间还有所差距。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一是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三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意义深远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论断,为教育发展锚定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定位,意义重大且深远。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本质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四)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强国建设,旨在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教育力量。

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教育、科技、人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推进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驱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

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大学和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指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和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服务高质量发展,四是要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二、心怀“国之大者”,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管理系自1993年响应国内旅游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建立。自建系以来,一直心怀“国之大者”,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奋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旅游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一)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

办学中,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将“立德树人”做为育人的根本,积极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等相关政策文件,充分调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个人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合力;以课程思政为方法和途径,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全课程覆盖,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在专业教学和课外实践中,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热爱旅游、旅游专业知识扎实、对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有用的高质量人才。

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以校本党建项目“结对领航”为抓手,以支部党建项目“党建+教学科研+结对领航”为牵引,秉持“一次结对,永远领航”的宗旨,以主题班会和课程思政为两翼,将思政和学术双领航从新生班级延展至所有年级,将支部和党员教师下沉到所有班级,会同驻系辅导员、班主任、学务指导教师、学生班团委等多方力量,握指成拳,协同联动,形成全员全过程育人合力,有效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在“结对领航”活动中,支部充分发挥旅游专业特色和优势,利用各种契机,因时就势,创新策划并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如到湖北通山县隐水洞地质公园开展“回顾创业路,展望新征途,传承旅游‘铁人’精神”活动,让旅游学子在典型案例中认知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了解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开发,学习旅游“铁人”精神。在武汉东湖绿道、湖北省博物馆、武昌红巷、长江大桥等地开展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主题活动。疫情期间,支部老师下沉班级,率先开好抗疫主题班团会,讲好疫情主题党课。师生还共同录制金微课《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把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党课,讲好武汉战“疫”故事,获评校“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一等奖。在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期间,带领结对班级在江城红色文化景点开展情境思政教学,在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和结对班级共度佳节,把“书香班级”活动同“四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相结合,面向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提升开展各种主题团会活动等。“结对领航”以专业实践培育素养,以思政情境涵养品格,实现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综合引领。多年以来,支部“结对领航”的班级获得多项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先进班集体标兵”“优秀毕业班”称号,学生个人获“优秀学生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百名好支书、好班长”“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团队和个体创新创业成绩突出。

旅游管理系党支部,创新党建教育形式,扎根中国大地为师生筑牢理想信念。旅游管理系在师生教育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创新思想教育形式,先后组织师生踏寻党的革命之路、改革开放之路、生态文明之路,把党课讲在祖国大地上,通过考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特点,学习全国基层党建标兵建设经验等,把大好河山融入党课开展思政教育,让师生在亲身体会中学思践悟,于无形中坚定理想信念。

倡导“把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支部带领党员发挥旅游学科和智力优势,扎根各地乡村和基层,广泛深入开展地学旅游资源勘察、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规划、乡村旅游振兴、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创新等课题的研究,以旅游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让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让地学资源发挥旅游价值,让遗产焕发新时代活力,助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坚持教书育人的“知行合一,以文化人”理念,旅游管理系扎根中国大地,把祖国大好河山融入党课开展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每逢国庆假期,支部均会组织师生在武汉红色纪念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情景思政教学培育学生专业素养,用红色文化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支部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至井冈山、嘉兴南湖,福建南靖土楼、平遥古城、屈原故里等地开展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开发、活态传承和创新保护的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专业价值,传承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

响应“书香城市”和书香校园”建设,旅游管理系持续开展“书香班级”活动,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结合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要求,在专业教科书和专业课堂之外,广泛涉猎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形成课外自觉学习的习惯,成长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终生学习型人才。在“书香班级”活动中,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校史,努力让学生成长为知史爱党、心怀家国、担负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人才。

将立德树人的“结对领航”与专业教学的“产学研赛”紧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思政实践活动和延展课堂教学,建设课内、课外、线上、线下4大全域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志趣4大目标,培养专业精深、能力突出、情怀家国、具有时代责任感的一流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常年在校本科生约110人,队伍规模不大,但精干高效,竞争力强。近5年来,专业本科生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7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3项;学生自主申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领航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标准化项目研制研究等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占4项;据不完全统计,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24项,校级奖53项。本科生毕业生平均升学率约39%,部分年份接近50%,多位学生升学至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读研深造;也有多名优秀毕业生因认同本专业的发展而留校深造。

     (二)聚焦国家和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时刻关注国内外旅游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动态,聚焦中外文旅融合发展实际,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响应国家建设和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立足地学特色,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服务于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依照教指委规划指导,立足行业主流,突显地大特色,培养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与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依托学校优势,融入地学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地学、资源学学科优势,开设“旅游地学”、“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北戴河旅游地学教学实习”等特色课程,在旅游资源的地质成因、演化、资源规划的可视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顺应时代发展,注重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之一。专业开设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MOOC”“文化与旅游”等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其中“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

坚持校训精神,注重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践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以“沉浸式”教学为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专业课现场教学、北戴河旅游实习、旅游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突出。

5年来,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全新、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我系教师稳扎稳打,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等领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而在此过程中,也带领学生获批了众多相关科研与实践项目,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育人过程中,为祖国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相关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专业自信,也勉励他们更加科学和勤奋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个人能力。先后有一批同学进入到各级党政机关、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或者在相关企业从事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工作,他们或耕耘在足够基层的乡村,或奔波在熙熙攘攘的旅游景区,为中国梦而一起奋斗。

二是,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旅游地学特色,发挥优势,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效果

旅游管理系教研团队就有丰富的学科背景,其中,本校地学教育背景给与我系持续建设“旅游+地学”这一鲜明专业特色的底气。加之学校的北戴河、秭归、巴东等一系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常年现场教学、认知实习等教学环节一丝不苟的传道授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地学特色。得益于专业教师们在旅游地学科研、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辛勤耕耘,该学科特色也在全国旅游管理教研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5年,专业老师负责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指导手册》等旅游地学系列教学资源在兄弟院校中广泛推广使用,并持续改版发行。鄢志武老师在湖北利川等地的旅游地学“产学研”实践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其旅游扶贫等社会服务和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也获得地方政府和旅游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旅游学概论》属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集中全系优势师资,打造了由李会琴、周玲、肖拥军等7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文化与旅游》是工商管理大类主干课,组建了由唐嘉耀、周玲、柴海燕等7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全国最美慕课一等奖获奖课程,跨院系组建了集中文化、地学、美学等师资组成的团队,由李江敏、徐世球、鄢志武等5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成员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讲课模版,组建课程教学群,定期或不定期讨论教学方案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

在不懈努力和不断改革发展中,旅游管理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20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系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旅游管理系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2022年,“旅游学概论”获评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023年,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我系李江敏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完成的《以文化遗产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旅游管理专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及“新文科”建设思想为导向,以旅游管理专业教指委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为指导,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严在地大为理念,立足行业主流,突显地大特色,努力建设以一流党建、一流师资、一流环境、一流课程、一流成果、一流人才培养成效等为标志的一流专业,为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李江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学习教育强国讲话精神,为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