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是中国卓越的出版家、政论家。在出版、读书、新闻和政论界,邹韬奋都留下了广为流传的“韬奋精神”,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
1909年春,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邹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终因他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未遂父心愿,走向了新闻出版救国道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闻事业: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
1919年9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1926年,邹韬奋担负《生活》周刊主编,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邹韬奋对《生活》周刊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革新,确定《生活》周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邹韬奋办刊物的特点是抓“一头一尾”,“头”就是每期登在刊物前面“小言论”栏里的社评、短评,“尾”就是每期刊载在刊物后面“读者信箱”栏里的“简复”及“答读者问”。
《生活》杂志
图片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
他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到数百万字,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韬奋便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
1930年,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邹韬奋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1932年7月在“书报代办处”基础上又成立生活书店,短时间内,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达56家之多,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
图片来源:传播学研读微信公众号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国破之痛,邹韬奋接连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文章,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痛陈国事,不断以犀利笔锋抨击国民党的妥协退让和卖国行径。《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与此同时,他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
1933年7月因受迫害流亡国外,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四本游记随笔,取得极有价值的新闻采访和通讯写作经验,这是上世纪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大众生活》周刊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到祖国。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口号,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投入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邹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周刊
图片来源:新传土拨鼠微信公众号
《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邹韬奋于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在6月7日创办《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创办的唯一一张日报,因该报未能在上海复刊,邹韬奋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为《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出版。邹韬奋坚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等七名救国会的领导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抗战》三日刊与《全面抗战》三日刊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同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抗战画报》六日刊等,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邹韬奋坚持用手中的笔鼓舞前方将士、传播进步文化,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全民抗战》鼓舞了无数国人,却多次遭遇查禁、停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1941年2月,邹韬奋被迫避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他继续积极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的倾向。
1937年在苏州看守所,邹韬奋乐观地读书写作
图片来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不幸离世与韬奋精神
香港沦陷后,邹韬奋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躲过国民党特务的严密侦查,辗转来到苏中、苏北革命根据地。饱受苦难的流亡之路似乎就要结束,但就在此时,邹韬奋不幸患上了耳癌。患病期间,他仍笔耕不辍。
1944年7月24日,在抗战胜利曙光将至的时刻,49岁的邹韬奋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弥留之际,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邹韬奋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爱国民主事业。
1944 年10月,《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高度赞誉和评价了他一生从事的伟大事业。毛泽东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这就是著名的韬奋精神。毛泽东还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
邹韬奋创办和主编的报刊及重要著译
图片来源:韬奋纪念馆
新闻思想:为人民和国家鞠躬尽瘁
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
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努力办好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报刊,是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在新闻工作中,他先是继承了我国早期民主报刊的优良传统,树立了"为人民办报"的思想,后来转向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所办报刊便沿着一个方向前进: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诚对待民众,真实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实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
以社会改进为目的,心系国家命运前途
邹韬奋说,新闻记者的活动要有正确的动机,要为社会的福利而活动,要以社会改进为目的。20世纪30年代,他在《生活日报》创刊词中鲜明指出:"本报的产生正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时期"。"本报的两大目标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进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1937年12月邹韬奋从香港、广西、湖南转赴汉口,途经长沙时留影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力倡以创造的精神
办出刊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邹韬奋办报的实践充满了不断创造和革新的活力,他办报刊很强调要办出个性或特色,这种个性或特色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他总结自己办报的经验时指出了办报必须掌握的几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
重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追求和道德修养
邹韬奋终其一生体现了为真理和事业“刀锯鼎镬非所敢避”的大无畏精神,他坚持立言要秉承着自己的良知说话的准则,不迁就私人的情面,更不接受任何个人、团体的威逼、利诱、指使。他认为言论自由,记载自由,出版自由是中国国民应有的权利。
解放初期建立的三联书店上海南京路门市部
图片来源:上海三联书店微信公众号
丰碑屹立 精神永存
解放前夕,生活、读书、新知三书店同时撤离上海后即在香港实行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为纪念这位中国新闻出版史上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了“韬奋出版奖”,目前是我国出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邹韬奋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报人精神,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遭受挫折但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信念的奋斗精神等,都是邹韬奋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白先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